字好书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时间: 2025-05-02 08:40:56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基础信息

  • 词语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 繁体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 拼音 nián zhī bìng qiú sān nián zhī ài
  •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指事到临头再想办法"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意思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8:40:56

基本定义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说一个人患了七年的病,却想要用三年的陈艾来治疗。这里的“艾”指的是一种中药材,陈艾即存放多年的艾草,被认为药效更佳。这个成语的基本含义是指在解决问题时,需要有长远的准备和积累,不能临时抱佛脚。

语境分析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做事要有预见性和长远规划,不能等到问题严重了才去解决。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告诫他人要有备无患,或者批评那些平时不努力,临时才急忙应对的人。在专业领域,如医学、管理学等,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强调预防和准备的重要性。

示例句子

  1. 他平时不注意健康,等到病入膏肓了才想起养生,真是“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2. 公司平时不注重研发,现在市场竞争激烈,想要短时间内赶超对手,简直是“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3. 学*外语需要长期积累,不能指望短期内突击就能掌握,这就像“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同义词与反义词

  • 同义词: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有备无患
  • 反义词:临渴掘井、临时抱佛脚、急来抱佛脚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如“未雨绸缪”强调提前准备,“防患未然”强调预防,而“有备无患”则强调准备的好处。反义词则反映了临时应对和缺乏准备的态度。

词源与演变

这个成语出自《孟子·离娄上》:“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原意是指想要称王的人,应该有长远的准备和积累,不能等到问题严重了才去解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逐渐扩展,用来泛指任何需要长期准备和积累的情况。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治未病”和“防患于未然”的思想,这个成语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也被用来强调预防和管理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健康、教育和企业管理等领域。

情感与联想

这个成语给人以警示和启发,让人联想到需要有长远的眼光和持续的努力。它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有预见性,不能等到问题严重了才去解决,这种思想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

个人应用

在个人生活中,我常常用这个成语来提醒自己要有长远的规划和持续的努力。例如,在学*新技能或规划职业发展时,我会想到“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从而更加注重长期的积累和准备。

创造性使用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这个成语: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长路漫漫,唯有坚持。

视觉与听觉联想

在视觉上,这个成语可以联想到一幅画面:一个人在病榻上,周围堆满了陈年的艾草,象征着长远的准备和积累。在听觉上,可以联想到一段悠扬的音乐,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持续的努力。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n ounce of prevention is worth a pound of cure”,强调预防的重要性。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提前准备和预防的思想。

反思与总结

通过深入学和分析“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我更加理解了提前准备和预防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在语言表达上有其独特的魅力,而且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未来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我会更加注重运用这个成语,以提升我的表达能力和思维深度。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来源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故事

战国时期,孟子就夏桀和殷纣的灭亡有如下看法:桀与纣失天下就是因为他们丧失了百姓的拥护,如果有君主推行仁政就能统一天下,现今有人想一统天下就像得了7年的病去求蓄积3年以上的艾草灸治一样,不立志施行仁政,那么一辈子也不能统一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例句

你这样做等于~。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相关字

1. 【七】 (指事。从一ㄣ。画以纪数。本义:六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七,阳之正也。从一,微阴从中斜出也。 、 《礼记·月令》-其数七。 、 《汉书·律历志》-七者,天地四时人之始也。 、 《大戴礼记·易本命》-七主星。 、 《易·既济》。虞注:“震为七。”-七日得。 、 《周礼·考工记》-凡攻木之工七。 、 《诗·邶风·凯风》-有子七人。
【组词】 七宝、 七出、 七年、 七秩、 七雄

2. 【年】 (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禾”,下面是“人”,禾谷成熟,人在负禾。小篆字形,从禾,千声。本义:年成,五谷成熟)。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秊,谷熟也。 、 《谷梁传·桓公三年》-五谷皆熟为有年也。 、 《谷梁传·宣公十六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 、 《诗·周颂·丰年》-丰年多黍多秊。 、 《左传·桓公二年》。疏:“年训为稔。”-有年。 、 《书·多士》-尔厥有干,有年于芘洛。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病】 (形声。疒形丙声。本义:上古时指重病)。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病,疾加也。 、 《仪礼·既夕礼》。注:“疾甚曰病。”-疾病外内皆埽。 、 《易·说卦》-坎为心病。 、 《左传·襄公十九年》-疾病而立之。 、 王充《论衡·订鬼》-故得病寝衽,畏惧鬼至。 、 《韩非子·孤愤》-与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 、 《庄子·达生》-行年四十而有内热之病以死。
【组词】 病革、 病亟

5. 【求】 (《说文》以“求”为“裘”之古文。省衣,象形。金文与战国古文作“求”。本是“裘衣”的“裘”。古人皮衣一般毛朝外,所以甲骨文在“衣”字外加毛。表示裘衣。本义:皮衣)。 “裘”的古字。皮衣。
【引证】 《汉书》-乐正求。

6.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7. 【年】 (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禾”,下面是“人”,禾谷成熟,人在负禾。小篆字形,从禾,千声。本义:年成,五谷成熟)。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秊,谷熟也。 、 《谷梁传·桓公三年》-五谷皆熟为有年也。 、 《谷梁传·宣公十六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 、 《诗·周颂·丰年》-丰年多黍多秊。 、 《左传·桓公二年》。疏:“年训为稔。”-有年。 、 《书·多士》-尔厥有干,有年于芘洛。

8.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9. 【艾】 刈割;斩除。 同: 刈
【引证】 《谷梁传·庄公二十八年》-一年不艾,而百姓饥。
【组词】 艾命
治理;安定。 同: 乂
【引证】 《诗·小雅·小旻》-或肃或艾。 、 《汉书》-海内艾安,府库充实。
【组词】 艾安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相关词

1. 【三年之艾】 艾安

相关问答

相关查询

沈和 沈命法 沈命 沈周 沈吟未决 沈吟 沈后 沈吉铁路 沈厚 沈压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包含狷的词语有哪些 杜门绝客 包含归的词语有哪些 揪撮 发行 五帝三皇 莼鲈之思 幾字旁的字 扑朔迷离 示字旁的字 谷字旁的字 黄泉 同文共轨 歹字旁的字 月字旁的字 益智粽 包含旗的词语有哪些 解弦更张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