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31 00:55: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31 00:55:21
“北夷”一词的字面意思是指居住在北方地区的非民族或部落。在古代,这个词汇通常带有一定的贬义,用来指代那些被认为是野蛮或未开化的北方民族。
在文学作品中,“北夷”可能被用来描绘战争、边疆冲突或民族间的对立。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除非是在讨论历史或文化话题时。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民族学,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指代特定的历史时期或文化群体。
“北夷”一词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北”指方向,“夷”原指外族或野蛮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含义和使用范围有所变化,但其贬义色彩在某些语境中仍然保留。
在**古代,“北夷”常被用来区分“我们”(中原文明)和“他们”(未开化的外族)。这种区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民族中心主义和对外族的偏见。
对于现代人来说,“北夷”可能引发对历史不公和民族歧视的反思。它可能让人联想到历史的冲突和民族间的隔阂。
在个人经历中,如果讨论到古代历史或民族关系,可能会使用到“北夷”这个词汇来描述特定的历史或文化现象。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北夷”来象征历史的沧桑和民族的融合:
北夷的战鼓,回响在历史的深谷,
中原的文明,在风霜中坚韧不屈。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古代边疆战争的画作,其中北方的民族形象被描绘得野蛮而强大。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古代战鼓和号角的声音。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如“野蛮人”或“外族”也存在,用来指代非本族的民族或部落,反映了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民族中心主义。
“北夷”这个词汇在历史和文化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反映了古代**的民族观念,也提醒我们反思历史上的民族歧视和偏见。在现代语境中,使用这个词汇时应谨慎,避免延续不当的刻板印象。
1.
【北】
方位名。与“南”相对。
【引证】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人坐立皆面明背暗,故以背为南北之北。 、 《老子》。王力按,山北为阴,山南为阳,老子的话等于说万物负背而抱南。-万物负阴而抱阳。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然则北通巫峡。 、 宋·苏轼《石钟山记》-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 《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北向坐。 、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又北向。
【组词】
正北;西北;东北;北邙、 北闱(清代在顺天(今北京)的乡试称“北闱”,在江宁(今南京)的乡试称“南闱”、 北里、 北阙、 北鄙、 北雍、 北邙乡女、 北津
败逃的军队。
【引证】
《战国策·燕策一》-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
2.
【夷】
(会意。从大从弓。本义:东方之人。即我囯古代对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
同本义 。殷代分布在今山东省,江苏省一带。后來蔑指中原以外的各族。
【引证】
《说文》-夷,东方之人也。从大,从弓,会意,弓所持也。字亦作巳。 、 《後后汉书东夷传》-夷有九种。 、 《书饶典》。马注:“萊夷也。”-宅喁夷。 、 《周礼职方式》-四夷八蠻。
【组词】
夷歌、 夷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