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3:59: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3:59:07
北回归线是指地球上北纬23.5度的纬线,是太阳直射点在一年中北半球能达到的最北位置。在这一天,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北半球的白昼时间达到最长,这一天被称为夏至。
“北回归线”一词源自拉丁语“Tropicus Capricorni”,意为“摩羯座的转弯”,因为古代天文学家观察到太阳在摩羯座时达到其最南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概念被广泛接受并应用于地理学和天文学中。
在许多文化中,北回归线与夏至日的庆祝活动相关联,如古代的祭祀仪式和现代的节日庆典。这些活动通常与丰收、生命力和太阳的崇拜有关。
北回归线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温暖和活力,它象征着夏日的炎热和生命的旺盛。在文学和艺术中,它常被用来表达强烈的情感和生命力。
在我的一次地理旅行中,我有机会亲眼看到北回归线的标志,这让我对地球的结构和季节变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北回归线:
在北回归线的炙热下,
生命的火焰燃烧得最为炽烈,
每一颗种子都在诉说着生长的渴望。
想象一幅画面: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大地被金色的光芒覆盖,伴随着夏日的热浪和蝉鸣,这种视觉和听觉的联想让人感受到夏日的强烈和生命的活力。
在不同文化中,北回归线的重要性相似,但在庆祝方式和象征意义上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古埃及,夏至与尼罗河的泛滥和丰收有关,而在现代西方文化中,夏至可能与户外活动和节日庆典相关。
北回归线不仅是地理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文化和情感表达中的一个有力象征。它帮助我们理解地球的季节变化,并在文学和艺术中提供了丰富的意象和隐喻。通过对北回归线的学习,我更加欣赏自然界的规律和人类文化对这些自然现象的反应和表达。
1.
【北】
方位名。与“南”相对。
【引证】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人坐立皆面明背暗,故以背为南北之北。 、 《老子》。王力按,山北为阴,山南为阳,老子的话等于说万物负背而抱南。-万物负阴而抱阳。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然则北通巫峡。 、 宋·苏轼《石钟山记》-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 《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北向坐。 、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又北向。
【组词】
正北;西北;东北;北邙、 北闱(清代在顺天(今北京)的乡试称“北闱”,在江宁(今南京)的乡试称“南闱”、 北里、 北阙、 北鄙、 北雍、 北邙乡女、 北津
败逃的军队。
【引证】
《战国策·燕策一》-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
2.
【回】
(囘为回的古字; 廻为迴的俗字。囬、迴同回。象形。甲骨文象渊水回旋之形。本义:回旋;旋转)。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回,转也。 、 《诗·大雅·云汉》-昭回于天。 、 《荀子·儒效》-图回天下于掌上而辨白黑。 、 《淮南子·本经》-诡文回波。 、 《汉书·叙传》-畔回穴其若兹兮。 、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虎鼓瑟兮鸾回车。 、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山回路转不见君。 、 唐·杜枚《阿房宫赋》-廊腰缦回。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峰回路转。
【组词】
回湍、 回倒、 回纡、 回极
3. 【归】
4.
【线】
(形声。从糸(mì),戔(jiān)声。本义:用棉麻丝毛等材料拈成的细缕)。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古文从糸,泉声。-线,缕也。 、 《公羊传·僖公四年》-中国不绝如线。 、 《红楼梦》-爱惜起东西来,连个线头儿都是好的。
【组词】
线儿提的、 毛线;丝线;缝纫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