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0:18: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0:18:40
北寒带:北寒带是指地球上位于北极圈以北的地区,包括北纬**.5度以上的区域。这一地区气候寒冷,冬季漫长且黑暗,夏季短暂且日照时间长。
北寒带一词源自地理学对地球气候带的划分,"北"指方向,"寒带"指寒冷的气候带。随着气候变化研究的深入,这一词汇在科学文献中的使用频率增加。
北寒带在文化中常与探险、生存挑战和自然美景联系在一起。社会背景中,北寒带的研究对于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北寒带给人以寒冷、孤寂和神秘的情感反应。联想可能包括北极光、冰川、北极熊等自然景观和生物。
个人经历中,北寒带可能与观看纪录片、阅读探险故事或参与气候变化讨论相关。
在诗歌中,北寒带可以被描绘为“冰封的诗篇,夜空中舞动的北极光,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结合图片,北寒带可能让人联想到广袤的冰原和孤独的探险者。音乐上,可能联想到寒冷、空灵的旋律。
在不同语言中,如英语中的“Arctic Zone”,德语中的“Arktischer Bereich”,都指代类似的寒冷地区。
北寒带作为一个地理学术语,不仅描述了一个特定的气候区域,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科学和情感内涵。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运用这一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地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1.
【北】
方位名。与“南”相对。
【引证】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人坐立皆面明背暗,故以背为南北之北。 、 《老子》。王力按,山北为阴,山南为阳,老子的话等于说万物负背而抱南。-万物负阴而抱阳。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然则北通巫峡。 、 宋·苏轼《石钟山记》-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 《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北向坐。 、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又北向。
【组词】
正北;西北;东北;北邙、 北闱(清代在顺天(今北京)的乡试称“北闱”,在江宁(今南京)的乡试称“南闱”、 北里、 北阙、 北鄙、 北雍、 北邙乡女、 北津
败逃的军队。
【引证】
《战国策·燕策一》-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
2.
【寒】
(会意。金文外面是“宀”(mián),即房屋;中间是“人”;人的左右两边是四个“草”,表示很多;下面两横表示“冰”。寒冷是一种感觉,人们虽能感觉到,但是却看不见。于是古人就采用上述四个形体来创造这个字,人踡曲在室内,以草避寒,表示天气很冷。本义:冷,寒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寒,冻也。 、 《列子·汤问》注-凉是冷之始,寒是冷之极。 、 《易·说卦》-乾为寒。 、 《左传·哀公十二年》-若不可寻也,亦可寒也。 、 《左传·昭公四年》-以享司寒。 、 《吕氏春秋·有始》-北方曰寒风。 、 《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庄子·德充符》-饥渴寒暑,是事之变。 、 《乐府诗集·木兰诗》-寒光照铁衣。 、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 、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凄神寒骨。 、 唐·白居易《卖炭翁》-心忧炭贱愿天寒。
【组词】
寒肃、 寒悄、 寒衾、 寒噤
3.
【带】
(象形。小篆字形,上面表示束在腰间的一根带子和用带的两端打成的结。下面象垂下的须子,有装饰作用。本义:大带,束衣的腰带)。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带,绅也。上象系佩之形。佩必有巾,从重巾。 、 《仪礼·士虞礼记》-不说带。 、 《诗·卫风·有狐》-之子无带。 、 《左传·桓公二年》-带裳幅舄。 、 《世说新语·文学》-王遂披襟解带,留连不能已。 、 《墨子·公输》-子墨子解带围城。
【组词】
带冕、 带围、 带钩、 带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