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7:24: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7:24:02
回手 这个词汇在中文里通常有两个含义:
“回手”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直接,由“回”和“手”两个字组成,表示手的回转动作。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如《水浒传》中就有“回手一刀”的描述。
在中国文化中,“回手”常与武术和体育竞技相关联,体现了对抗和反击的精神。
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使用“回手”来描述自己或他人在紧急情况下迅速采取行动的情景。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回手”来描绘一个动作的迅速和精准:
风回手,卷起千层浪,
剑回手,斩断万重山。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ounterattack”或“backhand”,具体取决于上下文。
“回手”这个词汇在中文中具有丰富的含义和应用场景,不仅描述具体的动作,还常用于比喻和文学创作中。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和生动地表达思想和情感。
1.
【回】
(囘为回的古字; 廻为迴的俗字。囬、迴同回。象形。甲骨文象渊水回旋之形。本义:回旋;旋转)。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回,转也。 、 《诗·大雅·云汉》-昭回于天。 、 《荀子·儒效》-图回天下于掌上而辨白黑。 、 《淮南子·本经》-诡文回波。 、 《汉书·叙传》-畔回穴其若兹兮。 、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虎鼓瑟兮鸾回车。 、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山回路转不见君。 、 唐·杜枚《阿房宫赋》-廊腰缦回。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峰回路转。
【组词】
回湍、 回倒、 回纡、 回极
2.
【手】
(象形。小篆字形,象伸出五指形。本义:人体上肢的总称,一般指腕以下的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今人舒之为手,卷之为拳。其实一也。故以手与拳二篆互训。”-手,拳也。 、 《易·说卦》-艮为手。 、 《素问·阴阳别论》。注:“手谓气口。”-三阴在手。 、 《礼记·少仪》。注:“手拜,手至地也。”-则不手拜。 、 《公羊传·宣公六年》注-头至手曰拜手。 、 《诗·邶风·北风》-携手同行。 、 、 《诗·邶风·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组词】
手纽、 手杻、 手脚了得、 手帕交、 手击子、 手本、 手式、 手灵、 手械、 手梏、 手格、 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