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2 23:18: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2 23:18:25
词汇“残盘冷炙”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四个字组成,分别是“残”、“盘”、“冷”、“炙”。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分析。
“残盘冷炙”字面意思是指剩下的食物,特别是指宴会结束后剩下的冷菜冷饭。基本含义是指剩余的、不再新鲜的食物,常用来比喻被人遗弃或不再重视的事物。
“残盘冷炙”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每个字都有其独立的含义,组合在一起形成了特定的比喻意义。在古代文献中,这个成语就已经出现,并且在现代汉语中仍然被广泛使用。
在文化中,食物和宴会常常与社交活动紧密相关,因此“残盘冷炙”这个成语也反映了人对于食物和社交的态度。它不仅描述了食物的状态,也隐含了对人际关系和社会变迁的感慨。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凄凉和落寞,因为它描绘了一个宴会结束后的冷清场景。在联想上,人们可能会想到孤独、被遗忘或者事物衰败的情景。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形容一些不再流行或被忽视的事物,比如过时的电子产品或不再受欢迎的娱乐活动。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岁月如宴,终有残盘冷炙,人事如梦,难逃落寞凄凉。”
视觉上,这个成语可能让人联想到一张空荡荡的餐桌,上面散落着冷掉的菜肴。听觉上,可能是一片寂静,只有偶尔的餐具碰撞声。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成语,但类似的表达可以找到,比如英语中的“leftovers”或“cold leftovers”,虽然不如“残盘冷炙”那样富有诗意和深意。
“残盘冷炙”这个成语不仅描述了食物的状态,也反映了人们对时间流逝和社会变迁的感慨。在学*汉语和理解**文化时,这个成语是一个重要的词汇,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和情感。
王光禄曰:‘正得残槃冷炙。’
1.
【残】
(形声。从歹(è),戋(jiān)声。从“歹”表示与死亡有关。本义:伤害)。
同本义。
【引证】
《苍颉篇》-残,伤也。 、 《战国策·秦策》。注:“灭也。”-昔智伯瑶残范中行。 、 《诗·大雅·民劳》-废为残贼。 、 《战国策·齐策》。注:“坏也。”-则汝残矣。 、 《史记·樊郦滕灌传》。集解:“谓多所杀伤也。”-凡二十七县残。 、 《战国策·秦策》。注:“害也。”-张仪之残,樗里疾也。 、 《周礼·夏官》-放轼其君则残之。 、 《左传·宣公二年》-残名以逞。
【组词】
摧残、 残心、 残贼、 残灭、 残夷
2.
【槃】
(形声。从木,般声。本义:承盘,亦特指承水盘)。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槃,承槃也。从木,般声。古文从金,籀文从皿,字亦作槃、作磐 。 、 《礼记·内则》-少者奉槃。 、 《仪礼·士虞礼》-执槃西面。
【组词】
槃匜、 槃盂、 槃桉、 槃水
3.
【冷】
(形声。从仌(bīng),冰,令声。本义:凉)。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冷,寒也。 、 白居易《乌夜啼》-画堂鹦鹉鸟,冷暖不相知。
【组词】
冷香、 冷泉、 冷翠
4.
【炙】
(会意。从肉从火。小篆字形,肉在火上烤。本义:烧烤,把去毛的兽肉串起来在火上薰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炮当作灼。-炙,炮肉也。从肉,在火上。 、 《颜氏家训》-火傍作庶为炙字,凡傅于火曰燔,母之而加于火曰炙,裹而烧者曰炮。柔者炙之,乾者燔之。 、 《礼记·曲礼》。疏:“火灼曰炙。”-毋嘬炙。 、 《礼记·礼运》-以烹以炙。 、 《史记·刺客传》-置匕首鱼炙之腹中。 、 《诗·小雅·瓠叶》-有兔斯首,燔之炙之。 、 《乐府诗集·西门行》-饮醇酒,炙肥牛。
【组词】
炙煿、 炙肉、 炙羊、 炙鼠、 炙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