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9:05: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9:05:44
词汇“扣盘扪烛”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四个字组成,分别是“扣”、“盘”、“扪”和“烛”。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通过触摸盘子和烛台来感知事物,比喻只凭感觉和经验来判断事物,缺乏深入的了解和理性的分析。
“扣盘扪烛”字面意思是通过触摸盘子和烛台来感知事物,比喻只凭感觉和经验来判断事物,缺乏深入的了解和理性的分析。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批评那些只凭表面现象或个人感觉做出判断的人。在口语中,它可能用来形容某人做事不够细致或缺乏深入思考。在专业领域,如哲学或心理学,这个成语可能用来讨论认知的局限性和感知的片面性。
“扣盘扪烛”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人对于认知和判断的一种哲学思考。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下来,成为表达认知局限性的一种常用表达。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知行合一”和“实事求是”,因此“扣盘扪烛”这个成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于深入思考和全面了解事物的重视。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警示的感觉,提醒人们在做出判断时要避免仅凭感觉和经验,而应该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提醒自己在做决策时要避免扣盘扪烛,尤其是在面对复杂问题时,需要收集更多信息和进行深入分析。
在诗歌中,可以将“扣盘扪烛”融入到对人生哲理的探讨中,例如:
人生如梦,扣盘扪烛,
莫让浮光掠影,遮蔽了真知。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在昏暗的房间里摸索着盘子和烛台,试图通过触摸来了解周围的环境,这种画面给人一种迷茫和局限的感觉。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blindfolded”(蒙着眼睛),比喻缺乏全面了解和深入思考。
“扣盘扪烛”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认知和判断时要避免仅凭感觉和经验,而应该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全面的分析。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槃。’扣槃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为日也。
古时一个天生是瞎子的人问别人太阳是什么样的,人家告诉他太阳像铜盘,瞎子回家发现铜盘是可以敲响的,就把人家敲钟的声音误以为是太阳,周围的人笑着告诉他太阳是没有声音而像蜡烛一样有热量,他回家把蜡烛当成了太阳
1.
【扣】
(形声。从手,口声。本义:拉住,牵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扣,牵马也。 、 《史记·伯夷叔齐传》-扣马而谏。 、 《淮南子·泛论》-梁由靡扣缪公之骖。 、 《左传·襄公十八年》-太子与郭荣扣马。
【组词】
扣马、 环环相扣;扣身
2.
【槃】
(形声。从木,般声。本义:承盘,亦特指承水盘)。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槃,承槃也。从木,般声。古文从金,籀文从皿,字亦作槃、作磐 。 、 《礼记·内则》-少者奉槃。 、 《仪礼·士虞礼》-执槃西面。
【组词】
槃匜、 槃盂、 槃桉、 槃水
3.
【扪】
(形声。从手,门声。本义:执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扪,抚持也。 、 《诗·大雅·抑》。注:“扪,持也。”-莫扪朕舌。
【组词】
扪舌、 扪虱、 扪月
4.
【烛】
(形声。从火,蜀声。本义:古代照明用的火炬)。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燋也。未爇曰燋,执之曰日烛,树地曰庭燎。苇薪为之,小者麻蒸为之。-烛,庭燎大烛也。 、 《仪礼·燕礼》-执烛于西阶上。 、 《周礼·司烜氏》。注:“树于门外,曰大庭燎。”-共坟烛庭燎。 、 《礼记·曲礼》-独不见跋。 、 《仪礼·士丧礼》注-火在地曰燎,执之曰烛。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举烛者,尚明也。 、 《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 陆游《雪夜感旧》-江月亭前桦烛香,龙门阁上驮声长。
【组词】
烛火、 烛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