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6:04: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04:35
残次:这个词通常用来描述物品或产品存在缺陷、不符合标准或质量不佳的情况。字面意思是指残缺不全或次等的部分。
“残次”一词源于汉语,由“残”和“次”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残”指剩余或不完整,“次”指次等或次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形成了现代汉语中的“残次”。
在**文化中,“残次”常常与质量控制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社会对产品质量的高要求使得“残次”成为一个需要避免的负面词汇。
“残次”这个词通常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不完美、缺陷和失望。它可能引发人们对产品质量的担忧和对生产过程的不信任。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购买电子产品时遇到过“残次”情况,这让我对产品的质量检查更加谨慎。
在诗歌中,可以将“残次”用于比喻,如:“爱情如瓷器,即使残次,也珍贵无比。”
在英语中,“残次”可以对应为“defective”或“flawed”,在不同文化中,对产品质量的关注和表达方式可能有所不同。
“残次”这个词在描述物品缺陷时非常有用,它不仅反映了语言的精确性,也体现了社会对质量的重视。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这类词汇的细微差别对于准确沟通至关重要。
1.
【残】
(形声。从歹(è),戋(jiān)声。从“歹”表示与死亡有关。本义:伤害)。
同本义。
【引证】
《苍颉篇》-残,伤也。 、 《战国策·秦策》。注:“灭也。”-昔智伯瑶残范中行。 、 《诗·大雅·民劳》-废为残贼。 、 《战国策·齐策》。注:“坏也。”-则汝残矣。 、 《史记·樊郦滕灌传》。集解:“谓多所杀伤也。”-凡二十七县残。 、 《战国策·秦策》。注:“害也。”-张仪之残,樗里疾也。 、 《周礼·夏官》-放轼其君则残之。 、 《左传·宣公二年》-残名以逞。
【组词】
摧残、 残心、 残贼、 残灭、 残夷
2.
【次】
(形声。从欠,二声。本义:临时驻扎和住宿)。
同本义。
【引证】
《礼记·檀弓上》注-次,舍也。 、 《左传·襄公十八年》-楚师伐郑,次于鱼陵。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泰伯素服郊次。 、 《书·泰誓中》-王次于河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