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4:45: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4:45:41
“招降纳附”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招引、接纳投降和归附的人。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描述在战争或政治斗争中,一方通过各种手段吸引对方的人员投降并加入自己的阵营。
在文学作品中,“招降纳附”常用于描述历史**或战争策略,如《三国演义》中曹操招降关羽的情节。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常用,但在讨论历史、军事策略或政治斗争时,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军事学和政治学,这个词汇有特定的学术含义。
同义词中,“招安”和“招抚”更侧重于安抚和接纳,而“招揽”则更广泛地指吸引人才。反义词则表示相反的行为,即不接纳或排斥。
“招降纳附”这个成语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军事和政治实践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含义和用法逐渐固定下来,成为描述特定策略的成语。
在**历史上,招降纳附是一种常见的军事和政治策略,尤其是在动荡和战争时期。这种策略不仅有助于减少敌对力量,还能增强自身的实力和影响力。
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和重大**,如三国时期的曹操和关羽。它也可能引发对权力、策略和忠诚的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常直接使用,但在讨论历史、政治或军事话题时,可能会被引用。例如,在讨论现代政治策略时,可能会提到类似的概念。
在诗歌中,可以将“招降纳附”融入描述历史场景的诗句中,如:
烽火连天战鼓鸣,
招降纳附计谋深。
英雄豪杰归心处,
江山一统梦成真。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古代战场上的场景,士兵们归附新的领袖。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战鼓声和士兵的呐喊声。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策略也有对应的词汇,如英语中的“recruitment”和“surrender”,但这些词汇没有“招降纳附”那样特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招降纳附”是一个富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成语,它不仅描述了一种军事和政治策略,还反映了古代*的社会和政治实践。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有助于丰富语言的表达力和深度。
今出兵分定其地,招降纳附,勿纵士卒侵掠。
1.
【招】
(会意。从手。召声,呼唤。本义:打手势叫人来)。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招,手呼也。 、 《楚辞·招魂序》-招者,召也。以手曰招,以言曰召。 、 《史记·项羽本纪》-招樊哙出。 、 《荀子·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组词】
招迎、 招求、 招招、 招诱、 招护、 招应
2.
【降】
投降。
【引证】
《公羊传》。注:“降者自优之文。”-曷为不言降。 、 《资治通鉴·唐纪》-每得降卒。 、 《资治通鉴》-琮已降。 、 、
【组词】
降附、 降骨
降服,使驯服。
【引证】
《左传·哀公二十六年》。注:“和同也。”-六卿三族,降听政也。 、 《左传·隐公十一年》。注:“降,降心也。”-其能降以相从也。 、 唐·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降虏兼千帐,居人有万家。 、 《西游记》-[太公]又与了我五钱银子做盘缠,教我再去请好法师降他。
【组词】
降发、 降视、 降龙
3.
【纳】
(形声。从糸(mì),内声。本义:丝被水浸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纳,丝湿纳纳也。 、 刘向《九叹·逢纷》-衣纳纳而掩露。
【组词】
纳纳
4.
【附】
(形声。从阜,付声。从“阜”(fù),表示与地形地势的高低上下有关。(bù)本义:小土丘。《说文》:“附娄,小土山也。”)。
沾着,附着。
【引证】
《诗·小雅·角弓》-如涂涂附。 、 《考工记·轮人》-是故涂不附。 、 马中锡《中山狼传》-丈人附耳谓先生曰:“有匕首否?”
【组词】
附缠、 附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