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5:37: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37:02
招风揽火 这个词汇在中文里并不是一个常用的成语或短语,它似乎是由两个动词“招风”和“揽火”组合而成。从字面上理解,“招风”意味着吸引风,可能比喻引起注意或麻烦;“揽火”则意味着主动接触火,可能比喻冒险或挑起争端。结合起来,这个词汇可能意味着主动挑起麻烦或争端,或者形容某人行为招摇,容易引起关注或问题。
由于这个词汇不是标准成语,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可能较为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可能会用来形容某个角色行为张扬、不谨慎,容易引起麻烦。在口语中,可能会用来警告某人不要做出招摇或冒险的行为。在专业领域,这个词汇可能不太适用,除非是在特定的比喻或隐喻中。
同义词:挑衅、招摇、惹事生非 反义词:低调、谨慎、避嫌
由于“招风揽火”不是一个标准成语,它的词源和演变不太明确。可能是现代汉语中由两个动词组合而成的新词汇,用以形容某人行为招摇或冒险。
在**文化中,谨慎和低调通常被视为美德,而招摇和冒险则可能被视为不智。因此,“招风揽火”这个词汇可能带有一定的负面色彩,暗示某人行为不当或不考虑后果。
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危险、麻烦和不安。它可能引起人们对冒险行为的警惕,或者对那些不谨慎行事的人的批评。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汇可能用于提醒自己或他人要谨慎行事,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例如,在参与某个高风险项目时,可能会提醒团队成员要小心,避免招风揽火。
在诗歌或故事中,可以将“招风揽火”用作比喻,形容某个角色或情节的紧张和危险。例如:
他的行为如同招风揽火,每一次张扬都点燃了周围的紧张气氛。
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火焰和风,象征着危险和动荡。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风声和火焰的噼啪声,增强紧张和不安的感觉。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可能存在,用以形容某人行为招摇或冒险。
“招风揽火”这个词汇虽然不是常用成语,但它提供了一个形象的比喻,用以形容那些容易引起麻烦或争端的行为。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使用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地方轻薄子弟不少,你又生得美貌,莫在门前窥瞰,招风揽火。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九卷:“是他自家~,怎倒打你?”
1.
【招】
(会意。从手。召声,呼唤。本义:打手势叫人来)。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招,手呼也。 、 《楚辞·招魂序》-招者,召也。以手曰招,以言曰召。 、 《史记·项羽本纪》-招樊哙出。 、 《荀子·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组词】
招迎、 招求、 招招、 招诱、 招护、 招应
2.
【风】
比喻感化。
【引证】
《史记·平准书》-天子于是以式终长者,故尊显以风百姓。
【组词】
风民
3.
【揽】
(形声。从手,览声。本义:执,持)。
同本义。
【引证】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俱可手揽。
【组词】
揽跋、 揽镜、 揽持、 揽摄
4.
【火】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火焰。汉字部首之一。本义:物体燃烧所发的光、焰和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火,南方之行也。炎而上,象形。 、 《春秋·元命苞》-火之为言委随也,故字人散二者为火也。 、 《易·说卦》-离为火。 、 《左传·昭公九年》-火水妃也。春秋感情符,火者阳之精也。 、 《论衡·诘术》-火,日气也。 、 《左传·宣公十六年》-人火曰火,天火曰灾。 、 《谷梁传·昭公九年》-国曰灾,邑曰火。 、 《公羊传·襄公九年》-大者曰灾,小者曰火。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火烧令坚。 、
【组词】
火链、 火厝、 火筒、 火火烛烛、 火厄、 火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