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0:19: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0:19:04
词汇“残缺”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残”和“缺”。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对“残缺”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残缺”字面意思是指不完整或不完美,通常用来描述物体、事物或人的某种缺陷或不足。
“残缺”一词的词源较为直接,由“残”和“缺”两个字组成,分别表示“剩余的”和“缺少的”。在古代汉语中,这两个字已经常用来形容不完整或不完美的事物。
在**文化中,“残缺”有时被赋予一种特殊的美学意义,如“残缺美”或“残缺的艺术”,强调在不完美中寻找美。
“残缺”一词往往带有一种淡淡的哀愁或遗憾,让人联想到不完整或不完美的状态,有时也引发对修复或完善的渴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残缺的物品,如破损的家具或衣物,这些经历让我们更加珍惜完整和完好的事物。
在诗歌中,“残缺”可以用来形容一种独特的美:
残缺的月,照亮了夜的寂静, 不完美的弧,勾勒出无尽的思绪。
在英语中,“残缺”可以对应为“imperfect”或“defective”,但在西方文化中,对“残缺”的接受度和美学意义可能与东方文化有所不同。
“残缺”一词在语言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应用场景,它不仅描述了不完整或不完美的状态,还蕴含了一种独特的美学和文化意义。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运用“残缺”这一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情感和思想。
1.
【残】
(形声。从歹(è),戋(jiān)声。从“歹”表示与死亡有关。本义:伤害)。
同本义。
【引证】
《苍颉篇》-残,伤也。 、 《战国策·秦策》。注:“灭也。”-昔智伯瑶残范中行。 、 《诗·大雅·民劳》-废为残贼。 、 《战国策·齐策》。注:“坏也。”-则汝残矣。 、 《史记·樊郦滕灌传》。集解:“谓多所杀伤也。”-凡二十七县残。 、 《战国策·秦策》。注:“害也。”-张仪之残,樗里疾也。 、 《周礼·夏官》-放轼其君则残之。 、 《左传·宣公二年》-残名以逞。
【组词】
摧残、 残心、 残贼、 残灭、 残夷
2.
【泐】
石头因风化遇水而形成的裂纹。
【引证】
《说文》-泐,水石之理也。
裂开;解裂。
【引证】
《周礼·考工记》-石有时以泐,水有时以凝,有时以泽,此天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