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02: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02:20
捐躯殒首 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献出生命,失去头颅”,通常用来形容为了某种崇高的事业或理想而牺牲自己的生命,强调牺牲的极端性和悲壮性。
在文学作品中,捐躯殒首 常用于描述英雄人物为了国家、民族或正义事业而英勇牺牲的场景,如战争、革命等。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正式的演讲或纪念活动中,它会被用来表达对牺牲者的敬意和缅怀。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军事学中,这个词汇用于描述历史**中的牺牲行为。
同义词:牺牲、献身、舍生取义
反义词:苟且偷生、贪生怕死
捐躯殒首 这个词汇源自古代汉语,其中“捐躯”意为放弃身体,“殒首”意为失去头颅。在古代文学和历史记载中,这个词汇常用来描述为了国家或君主而牺牲的勇士。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意义逐渐扩展到更广泛的牺牲行为。
在文化中,捐躯殒首** 被视为一种崇高的牺牲精神,是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和奉献的体现。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汇常用于纪念和表彰那些为国家和社会做出巨大牺牲的人。
这个词汇带有一种悲壮和崇高的情感,让人联想到英雄主义和牺牲精神。它激发人们对勇敢和无私的敬仰,同时也引发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特定的纪念活动或教育场合,它会被用来强调牺牲精神和英雄主义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捐躯殒首,英魂不朽,
星辰见证,岁月长留。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战场或烈士纪念碑的画面,音乐上可以联想到庄严的进行曲或哀悼的音乐,如《葬礼进行曲》。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lay down one's life" 或 "give one's life",虽然意义相近,但捐躯殒首 更强调牺牲的极端性和悲壮性。
捐躯殒首 这个词汇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传达了牺牲的极端性,还体现了对英雄主义和牺牲精神的崇高敬意。通过学和使用这个词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对那些为了更高目标而牺牲的人的敬意和缅怀。
仰荷天地至恩,捐躯殒首,无以上报。
我道来不轻微,设若便~当出力。
1.
【捐】
(形声。从手,肙(yuān)声。本义:舍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粪除秽污谓之捐。故寺人谓之中涓。以涓为之。-捐,弃也。 、 《谷梁传·宣公十八年》。注:“弃也。”-捐殡。 、 《汉书·食货志》。注:“骨不埋者。”孟康曰:“捐,谓民有饥相弃捐者,或谓贫乞者谓捐。”-而国无捐瘠者。 、 《后汉书·列女传》-捐金于野。 、
【组词】
捐世、 捐馆、 捐身、 捐却、 捐灰
2.
【躯】
(形声。从身,区声。本义:身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躯,体也。 、 明·刘基《卖柑者言》-籍柔覆温之躯。 、 明·刘基《卖柑者言》-赖是以食吾躯。
【组词】
躯老、 血肉之躯;躯量、 躯躬、 躯材、 躯身
3.
【殒】
(形声。从歺(“歹”是隶楷写法),员声。歺(è),剔肉残余的骨头,常与“死亡”有关。本义:死亡)。
同本义。
【引证】
《一切经音义》引《声类》-殒,没也。 、 《一切经音义三》-殒,字书作陨,同于敏反。 、 《后汉书·隗嚣传》-妻子颠殒。 、 清·全祖望《梅花岭记》-未尝殒于城中。
【组词】
殒亡、 殒骨、 殒没、 殒逝、 殒谢
4.
【首】
(象形。金文字形,上面是头发和头皮,用以表示头盖;下面是眼睛,用以代表面部。本义:头)。
同本义。
【引证】
《汉书·天文志》-首,阳也。 、 《楚辞·九歌·国殇》-首身离兮心不惩。 、 《诗·卫风·伯兮》-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 《诗·邶风·静女》-搔首踟蹰。 、 《战国策·燕策》-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 《聊斋志异·狼三则》-以刀劈狼首。
【组词】
昂首;叩首;搔首;首功、 首虏、 首枕其股、 首丘、 首身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