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1:23: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1:23:53
词汇“捐赈”由两个字组成,分别是“捐”和“赈”。在汉语中,“捐”通常指自愿无偿地给予或献出,如捐款、捐物;“赈”则指救济、赈济,主要用于描述对贫困或受灾人群的援助。因此,“捐赈”合起来指的是自愿无偿地给予物资或金钱,以帮助贫困或受灾的人群。
在不同语境下,“捐赈”的使用有所不同:
同义词中,“捐助”和“捐赠”更侧重于给予的行为,而“救济”和“援助”则更强调帮助的性质和目的。反义词则反映了“捐赈”的对立面,即获取而非给予的行为。
“捐”字最早见于《说文解字》,原意为抛弃、舍弃,后引申为给予、献出。“赈”字则源于《周礼》,原指富者对贫者的救济,后泛指救济、赈济。两个字的结合,体现了从个人行为到社会行为的扩展。
在**传统文化中,捐赈被视为一种美德,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和互助精神。在现代社会,捐赈不仅是个人道德的体现,也是社会责任的一部分,特别是在灾害发生时,捐赈行为能够迅速集结社会力量,帮助受灾人群。
“捐赈”一词给人以温暖和希望的情感反应,它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关爱。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捐赈行为能够激发社会的正能量,增强人们的团结和信任。
在个人生活中,捐赈的经历可能包括参与慈善活动、为灾区捐款捐物等。这些经历不仅能够帮助他人,也能够提升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幸福感。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捐赈”:
在寒冬的夜里,
星光点点,
是人们捐赈的心,
温暖了冰冷的大地。
视觉上,“捐赈”可能联想到慈善机构的标志、捐款的箱子、或是志愿者忙碌的身影。听觉上,可能联想到慈善晚会的音乐、捐款的叮当声或是受助者的感谢话语。
在英语中,“捐赈”可以对应为“donation”或“relief”。在不同的文化中,捐赈的行为和意义可能有所不同,但核心的互助和关爱精神是普遍存在的。
通过对“捐赈”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这一行为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它不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是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在未来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我将更加注重使用这一词汇,以传递正能量和促进社会和谐。
1.
【捐】
(形声。从手,肙(yuān)声。本义:舍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粪除秽污谓之捐。故寺人谓之中涓。以涓为之。-捐,弃也。 、 《谷梁传·宣公十八年》。注:“弃也。”-捐殡。 、 《汉书·食货志》。注:“骨不埋者。”孟康曰:“捐,谓民有饥相弃捐者,或谓贫乞者谓捐。”-而国无捐瘠者。 、 《后汉书·列女传》-捐金于野。 、
【组词】
捐世、 捐馆、 捐身、 捐却、 捐灰
2.
【赈】
(形声。从贝,辰声。本义:救济) 同本义 。本作“振”。
【引证】
《盐铁论》-战士以奉,饥民以赈。 、 清·洪亮吉《治平篇》。-悉府库以赈之。
【组词】
赈给、 赈田、 赈贷、 赈荒、 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