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31 17:10: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31 17:10:41
“挽手儿”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两个人手牵手,通常用来描述亲密的关系,如情侣、朋友或家人之间的牵手行为。这个词汇强调了一种温馨和亲密的情感联系。
在文学作品中,“挽手儿”常用来描绘浪漫的场景,增强情感的表达。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更加随意,用来描述日常生活中的牵手行为。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分析人际关系的亲密程度。
同义词:牵手、携手、手挽手 反义词:松手、放手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语境和情感的强调。例如,“牵手”可能更加中性,而“挽手儿”则带有更多的情感色彩。
“挽手儿”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直接,由“挽”和“手”组成,表示手的动作和状态。在古代文学中,这个词汇就已经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基本含义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的频率可能有所变化。
在**文化中,“挽手儿”常常与爱情和亲情联系在一起,象征着亲密和承诺。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汇也可能被用来描述团结和合作的精神。
“挽手儿”这个词汇给我带来温馨和安全感的情感反应。它让我联想到亲密无间的关系和共同经历的美好时光。
在我个人的生活中,有一次和朋友在夜晚的街头挽手儿散步,那种亲密和信任的感觉至今难忘。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月光下,我们挽手儿,心与心相连,梦与梦相拥。”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对情侣在海边挽手儿的画面,海浪声和轻柔的风声构成了温馨的背景音乐。
在英语中,“hand in hand”可以对应“挽手儿”,但在不同的文化中,这个动作可能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接受度。
“挽手儿”这个词汇在汉语中承载了丰富的情感和文化意义。它不仅是描述物理动作的词汇,更是表达情感联系和亲密关系的重要工具。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能够增强我的表达能力和情感共鸣。
1.
【挽】
(形声。从手,免声。古字从“车”,免声。本义:牵引;拉)。
同本义。
【引证】
《小尔雅·广诂》-挽,引也。 、 《说文》-輓,引之也。 、 《广韵》-輓,輓车也。 、 《左传·襄公十四年》。注:“前牵曰輓。”-或輓之,或推之。 、 《史记·刘敬传》-娄敬脱輓辂。 、 《汉书·韩安国传》-转粟輓输以为之备。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挽炮车者。
【组词】
挽郎、 挽强、 挽满、 挽车、 挽住、 挽手儿、 挽歌郎、 挽强为弱
2.
【手】
(象形。小篆字形,象伸出五指形。本义:人体上肢的总称,一般指腕以下的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今人舒之为手,卷之为拳。其实一也。故以手与拳二篆互训。”-手,拳也。 、 《易·说卦》-艮为手。 、 《素问·阴阳别论》。注:“手谓气口。”-三阴在手。 、 《礼记·少仪》。注:“手拜,手至地也。”-则不手拜。 、 《公羊传·宣公六年》注-头至手曰拜手。 、 《诗·邶风·北风》-携手同行。 、 、 《诗·邶风·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组词】
手纽、 手杻、 手脚了得、 手帕交、 手击子、 手本、 手式、 手灵、 手械、 手梏、 手格、 手理
3.
【儿】
(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人”字,上面象小儿张口哭笑。“儿”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儿”的字大都与“人”有关。本义:幼儿。古时男称儿,女称婴,后来孩童都称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儿,孺子也。 、 《老子》第九章-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 《史记·循吏列传》-老人儿啼。 、 《苍颉篇》-男曰儿,女曰婴。 、 《列子·汤问》-见两小儿辩斗。
【组词】
儿女子、 儿剧、 儿话、 儿撬、 儿拜、 儿啼、 儿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