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23:31: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23:31:10
义愤:指由于正义感或道德观念受到触动而产生的强烈愤怒情绪。这种愤怒通常是对不公正、不道德或不合法行为的反应。
义愤一词源自汉语,由“义”和“愤”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义”指正义或道德,“愤”指愤怒。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逐渐固定为对不公正行为的愤怒反应。
在文化中,义愤常常与儒家思想中的“仁义”和“正义”相联系。在社会或抗议活动中,义愤是推动人们行动的重要情感因素。
情感反应:义愤让人感到激动和振奋,因为它代表了对抗不公和追求正义的勇气。 联想:联想到历史上的正义斗争,如民权**、反腐败斗争等。
在个人经历中,义愤可能出现在对不公正待遇的反应中,例如在职场中对性别歧视的愤怒。
诗歌:
在黑暗的夜里,义愤如火,
燃烧着对不公的怒吼。
星光下,我们并肩站立,
为了正义,我们永不低头。
视觉联想:联想到抗议者举着标语牌,脸上带着坚定的表情。 听觉联想:联想到抗议**中的呼喊声和鼓声。
在英语中,“righteous indignation”可以对应“义愤”,都表达了基于道德和正义的愤怒。
总结:义愤是一个充满力量和正义感的词汇,它在不同语境和文化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反思: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义愤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立场,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1.
【义】
(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同本义。
【引证】
《墨子·公输》-义固不杀人。 、 、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诸葛亮《出师表》-引喻失义。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宋·苏洵《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
【组词】
丈义、 义断恩绝、 义不容辞
2.
【愤】
(形声。从心,贲(bēn)声。从“心”,表示与心情等有关。本义:郁结于心;憋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愤,懑也。 、 《楚辞·九章·惜诵》-发愤以杼情。 、 《后汉书·王符传》-志意蕴愤。
【组词】
愤切、 愤悁、 愤薄、 愤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