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1:26: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1:26:20
削牍(xuē dú)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用刀削去木简上的错误或多余部分。在古代,人们使用木简或竹简作为书写材料,如果写错了字,就需要用刀削去错误的部分,然后重新书写。因此,“削牍”也引申为修改文章或文书的意思。
“削牍”一词源于古代的书写*惯。在纸张普及之前,人们使用木简或竹简作为书写材料,因此“削牍”最初指的是用刀削去木简上的错误部分。随着纸张的普及,这种书写方式逐渐消失,但“削牍”一词保留下来,并引申为修改文章的意思。
在**古代文化中,“削牍”体现了文人对文章精益求精的态度。古代文人认为文章是传世之作,因此对每一字每一句都力求完美,这种精神在现代仍然被推崇。
“削牍”一词给人以严谨、细致的印象,让人联想到古代文人在昏黄的灯光下,一丝不苟地修改文章的情景。这种形象传达了一种对知识和文化的尊重。
在学术写作中,我常常需要对论文进行多次“削牍”,以确保每一部分都准确无误。这种过程虽然繁琐,但却是保证学术质量的重要步骤。
在诗歌中,可以将“削牍”融入到描述文人生活的场景中:
夜深人静,灯火阑珊,
文人削牍,字字斟酌。
竹简之上,墨香四溢,
千古文章,由此而生。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edit”或“revise”,但这些词汇没有“削牍”所蕴含的古代书写文化和历史背景。
“削牍”一词不仅代表了古代的书写方式,更体现了对知识和文化的尊重。在现代,虽然书写材料和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削牍”所代表的精益求精的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学和传承。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增强文化底蕴。
1.
【削】
削弱,削减。
【引证】
《韩非子·五蠹》-辩智而鲁削。 、 宋·苏洵《六国论》-日削月割。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兵挫地削。 、
徒峭。
【引证】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石崖侧削。
【组词】
削壁(徒削的山崖)——现专用于合成词中,如“剥削”、“削减”、“瘦削”义同“削(xiāo)”
2.
【牍】
(形声。从片,卖声。“片”,本指木头竖剖成的一半。古时用木片作书写材料。故从“片”。本义:古代写字用的木片,也称木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牍,书版也。长一尺,既书曰牍,未书曰椠。 、 《史记·陈遵传》-与人尺牍。 、 《史记·游侠原涉传》。注:“木简也。”-削牍为疏。 、 《史记·周勃传》-吏乃书牍背示之。 、 杨修《答临淄侯笺》-握牍持笔。
【组词】
牍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