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2:00: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2:00:35
“杂院儿”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指的是一个混合、杂乱的院子。它通常用来描述一个由多个家庭共同居住的、空间狭小且设施简陋的居住环境。这种院子通常缺乏规划,居住条件较差,但也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邻里关系。
在文学作品中,“杂院儿”常常被用来描绘底层社会的生活状态,反映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坚韧。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带有一定的贬义,暗示居住环境的脏乱差。在专业领域,如城市规划和建筑学中,“杂院儿”可能被用来讨论居住环境的改善和社区建设。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杂院儿”更强调杂乱无章,而“大杂院”可能指的是规模较大的混合居住区。反义词则代表了完全不同的居住环境和品质。
“杂院儿”一词的词源较为简单,由“杂”和“院儿”两个字组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个词的使用频率有所下降,但在描述特定历史时期的居住环境时,它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词汇。
在**,尤其是老北京,杂院儿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它承载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社区关系。随着城市的发展,许多杂院儿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住宅区,这一变化也反映了社会经济的转型。
提到“杂院儿”,我可能会联想到拥挤、热闹的场景,以及居民之间的互助和人情味。这种环境虽然条件艰苦,但却充满了生活的真实感和温暖。
在我的生活中,虽然没有直接居住在杂院儿,但我曾在旅行中见过类似的居住环境,那里的居民虽然物质条件有限,但他们的乐观和坚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杂院儿”:
在狭窄的杂院儿里,
笑声和争吵交织成歌,
砖墙见证了岁月的沧桑,
每一块石头都有它的故事。
想象一下,一个杂院儿的画面可能是灰色的砖墙、错综复杂的电线、晾晒的衣服和孩子们的嬉戏声。这样的场景可能会让人感到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居住环境在世界各地都有存在,如印度的贫民窟、拉丁美洲的棚户区等。
“杂院儿”这个词汇不仅描述了一个特定的居住环境,也反映了社会的一部分历史和文化。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社会现象和文化背景。
1.
【杂】
(形声。从衣,集声。本义:五彩相合)。
同本义。
【引证】
《周礼·考工记》-画绘之事,杂五色。
2.
【院】
(形声。从阜(fù),完声。“阜”是土山,与土、建筑有关。本义:庭院,院子。房屋围墙以内的空地)。
同本义。
【引证】
《广雅》-院,垣也。 、 《玉篇》-院,周垣也。 、 《增韵》-有垣墙者曰院。 、 汉·司马光《西江月》-深院月明人静。
【组词】
前院;后院;深宫大院
3.
【儿】
(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人”字,上面象小儿张口哭笑。“儿”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儿”的字大都与“人”有关。本义:幼儿。古时男称儿,女称婴,后来孩童都称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儿,孺子也。 、 《老子》第九章-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 《史记·循吏列传》-老人儿啼。 、 《苍颉篇》-男曰儿,女曰婴。 、 《列子·汤问》-见两小儿辩斗。
【组词】
儿女子、 儿剧、 儿话、 儿撬、 儿拜、 儿啼、 儿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