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3:23: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3:23:43
词汇“下昃”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源自古代汉语。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下昃”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下昃”字面意思是指太阳西斜,即日落时分。在古代汉语中,“昃”指的是太阳偏西,而“下昃”则特指太阳西斜到一定程度,接近地平线的时刻。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下昃”常用来描绘黄昏时分的景象,营造一种宁静、悠远的氛围。在口语和现代文学中,这个词汇较少使用,更多地出现在古文、诗词中。
“昃”字最早见于《说文解字》,意为太阳偏西。随着时间的推移,“下昃”逐渐成为一个特定的时间点词汇,用于描述日落时分。
在**传统文化中,黄昏时分常被赋予诗意和哲思,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等诗句,反映了人们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下昃”带给人的情感反应往往是宁静、沉思和淡淡的忧郁,因为它象征着一天的结束和时光的流逝。
在现代生活中,“下昃”这个词汇较少使用,但在阅读古文或诗词时,了解其含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境。
在创作中,可以将“下昃”用于描绘黄昏时分的景色,如:“下昃的余晖洒在古老的城墙上,映出一片金色的光辉。”
视觉上,“下昃”让人联想到夕阳的余晖、晚霞的绚烂;听觉上,可能联想到黄昏时分的鸟鸣、风声。
在其他语言中,如英语中的“sunset”或“dusk”,也有类似的表达,但“下昃”这个词汇具有更强的文化特色和历史底蕴。
“下昃”作为一个古雅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不高,但它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情感。了解和学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深化对汉语文化的理解和欣赏。在语言学和表达中,适当地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增添语言的韵味和深度。
1.
【下】
(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下,底也。 、 《诗·召南·殷其靁》-在南山之下。 、 《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周礼·典同》。注:“谓钟形下大。”-下声肆。 、 《礼记·曲礼》-君臣上下。 、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阴山下。 、 唐·柳宗元《三戒》-放之山下。 、 《资治通鉴·唐纪》-愬至城下。 、 《聊斋志异·狼三则》-奔倚其下。
【组词】
下元、 下溜头、 下江先生、 下眼相看、 下路人
2.
【昃】
(形声。从日,仄(zè)声。本义:太阳西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昃,日在西方时侧也。 、 《易·离》-日昃之离,何可久也。 、 《书·无逸》-日中昃。 、 《公羊传·定公十五年》。注:“昃,日西也。”-日下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