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3:58: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3:58:33
堂试:这个词在中文里通常指的是在古代科举制度中,考生在殿试之前的考试,即在官府或学堂中进行的考试。堂试是科举考试的一部分,用于选拔官员。
文学语境: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堂试常被用来描述士子们为了功名而奋斗的场景,如《聊斋志异》中的故事。
口语语境:在现代口语中,堂试一词较少使用,但在讨论历史或教育制度时可能会提及。
专业领域:在历史学、教育学等领域,堂试是研究古代科举制度和教育体系的重要概念。
同义词:乡试、会试(都是科举考试的不同阶段)
反义词:无直接反义词,但可以对比“落第”(考试失败)
词源:堂试一词源于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
演变: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堂试一词的使用逐渐减少,但在历史研究和文学作品中仍有其地位。
文化意义:堂试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教育和选拔官员的重视,是社会流动的重要途径。
社会影响:科举制度和堂试的实施,对中国的教育体系和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情感反应:堂试让人联想到古代士子的艰辛和奋斗,带有一定的历史沉重感。
联想:可能会联想到古代学堂、书卷气、文人墨客等形象。
经历或故事:在历史研究中,堂试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帮助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的教育和选拔制度。
诗歌:
堂试一梦千年过,
书卷翻尽几人愁。
功名路上尘与土,
笔下江山画中游。
视觉联想:可能会联想到古代学堂的场景,书桌、笔墨、古籍等。
听觉联想:可能会联想到古代学堂中的读书声、笔触纸张的声音。
比较: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选拔制度如英国的公学考试、印度的公务员考试等,虽然形式不同,但都有选拔精英的目的。
总结:堂试作为古代科举制度的一部分,不仅是一个历史概念,也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教育和选拔的重视。在现代,虽然不再使用堂试这一形式,但其背后的教育理念和选拔机制仍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反思:堂试的概念提醒我们,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才的选拔和社会的进步。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我们应如何平衡教育和选拔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1.
【堂】
(形声。从土,尚声。“尚”有“高”义。本义:殿堂。高于一般房屋,用于祭献神灵、祈求丰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古曰堂,汉以后曰殿。古上下皆称堂,汉上下皆称殿。至唐以后,人臣无有称殿者矣。”-堂,殿也。 、 《说文古本考》-殿,堂之高大者也。 、 《书·顾命》-立于西堂。 、 礼记·檀弓》。注:“堂形四方而高。”-吾见封之若堂者矣。 、 《孟子·梁惠王上》-王坐于堂上。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燕坐于华堂之上。 、 明·刘基《卖柑者言》-观其坐高堂。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华堂旅会。
【组词】
堂上、 堂下、 堂宇、 堂事、 堂阶、 堂阁、 堂廉
2.
【试】
(形声。从言,式声。本义:用;任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试,用也。 、 《虞书》-明试以功。 、 《书·盘庚》-今予将试以汝迁。 、 《诗·小雅·采芑》-师干之试。 、 《礼记·乐记》-兵革不试。 、 《论语》-吾不试。 、 《诗·小雅·大东》-私人之子,百僚是试。 、 《礼记·乐记》-兵革不试,五刑不用。
【组词】
试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