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9:02: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9:02:18
“下拜”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在礼仪或**活动中,以跪拜的方式表示尊敬或敬意。它通常涉及双膝跪地,头部低下,有时甚至双手触地,是一种非常正式和庄重的礼节。
在文学作品中,“下拜”常用来描绘人物对权威或神明的极度尊敬,如古代帝王面前的臣子或信徒在神像前的行为。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描述历史场景或传统仪式时仍会出现。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学或礼仪学中,“下拜”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用以分析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信仰。
“下拜”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使用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降低,但在描述传统礼仪和历史场景时仍保持其原有的意义和形式。
在传统文化中,“下拜”是一种重要的礼仪行为,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观念和尊敬长辈、权威的传统。在现代社会,虽然这种行为在日常生活中较少见,但在特定的传统节日、婚礼或活动中仍有所保留。
“下拜”这个词给我带来一种庄重和敬畏的情感反应。它让我联想到古代的礼仪之美和尊敬他人的重要性。
在我的生活中,虽然不常遇到需要“下拜”的场合,但在参加传统婚礼或观看历史剧时,这个词汇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了那些场景的文化背景和情感表达。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下拜”:
晨曦初照,古寺钟声悠扬, 信徒们心怀虔诚,下拜于尘土之上。 祈愿如风,穿越千年, 在神明的注视下,心灵得以净化。
想象一幅画面:古老的寺庙前,信徒们整齐地排列,缓缓下拜,背景是悠扬的钟声和缭绕的香烟,这样的场景给人以宁静和庄严的视觉与听觉体验。
在其他文化中,如日本的“土下座”(dogeza)也是一种类似的跪拜行为,用于表达极度的歉意或请求。虽然形式相似,但背后的文化和情感含义可能有所不同。
“下拜”这个词汇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动作描述,它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历史和情感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语言的内涵和文化背景。
1.
【下】
(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下,底也。 、 《诗·召南·殷其靁》-在南山之下。 、 《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周礼·典同》。注:“谓钟形下大。”-下声肆。 、 《礼记·曲礼》-君臣上下。 、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阴山下。 、 唐·柳宗元《三戒》-放之山下。 、 《资治通鉴·唐纪》-愬至城下。 、 《聊斋志异·狼三则》-奔倚其下。
【组词】
下元、 下溜头、 下江先生、 下眼相看、 下路人
2.
【拜】
(会意。从两手,从下。《说文》古文上象两手,丅为“下”的古体。《说文》引扬雄说:“拜从两手下。”表示双手作揖,或下拜。隶书将“丅”(下)并入右边的“手”之下而成为“拜”,一直沿用至今。本义:古代表示敬意的一种礼节。两手合于胸前,头低到手)。
同本义。
【引证】
《书·召诰》。传:“拜首,首至手。”-拜手,稽手。 、 《礼记·郊特性》-拜,服也。 、 《荀子·大略》-平衡曰拜。 、 宋·王傥《唐语林·雅量》-乐工等罗列上前,连拜且泣。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拜送书于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