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6:57: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6:57:03
国策 的字面意思是指一个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所采取的根本性政策或战略。它通常是由国家的最高领导层制定,旨在指导国家的发展方向和行动方针。
在不同的语境下,“国策”的使用有所不同: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强调的层面和范围,而反义词则强调了国策与地方或个人层面的对比。
“国策”一词源于汉语,由“国”和“策”两个字组成。在古代,“策”常指计策、策略,而“国策”则是指国家层面的策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逐渐固定为指代国家的根本性政策。
在**文化中,“国策”往往与国家的长远发展和稳定联系在一起。它体现了国家领导层的智慧和远见,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策”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庄严和权威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国家的重大决策和长远规划,影响着国家的未来和人民的福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不会直接使用“国策”这个词,但它影响着我们的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例如,国家的教育政策、税收政策等都是国策的具体体现。
在诗歌中,可以将“国策”融入到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愿景中:
春风拂过大地,国策绘蓝图, 万众一心,共筑梦想路。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国家领导人在制定国策的场景,庄严而肃穆。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国歌或国家重大庆典的音乐,增强“国策”的权威感和历史感。
在英语中,“国策”可以对应为“national policy”或“national strategy”。不同文化中,这个词的含义和使用可能有所不同,但都强调了国家层面的政策和战略。
通过对“国策”的深入学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国家层面的政策和战略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这个词不仅体现了国家的权威和智慧,也反映了国家与个人之间的紧密联系。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国策”等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和传达国家层面的信息和意义。
1.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
2.
【策】
(形声。从竹,朿(cì)声。“朿”,指带有芒刺的植物,作“策”的声符,同时兼表字义。本义:竹制的马鞭(头上有尖刺))。
同本义。引申为驾驭马匹的工具,包括缰绳之类。
【引证】
《考工记·舟人》-軓前十尺而策半之。 、 《礼记·曲礼》-则仆执策立于马前。 、 《左传·文公十三年》-绕朝赠之以策。 、 《左传·襄公十七年》-左师为已短策。 、 《汉书·王褒传》-伤吻敝策。 、 《战国策·赵策》-齐闵王将之鲁,夷维子执策而从。 、 唐·韩愈《杂说》-执策而临之。 、 汉·贾谊《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
【组词】
策辔、 策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