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0:40: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0:40:21
“国耳忘家”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为了国家的利益而忘记个人的家庭”。这个成语强调了个人对国家的忠诚和牺牲,即使在面对个人家庭利益时也要优先考虑国家的需要。
在文学作品中,“国耳忘家”常用来形容那些为了国家大义而牺牲个人或家庭利益的英雄人物。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赞扬那些在关键时刻选择国家利益而非个人利益的人。在专业领域,如政治学或国际关系学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讨论国家忠诚和个人牺牲的概念。
“国耳忘家”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源自**古代对忠诚和牺牲的价值观。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意义和使用方式基本保持不变,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其强调的重点可能有所不同。
在文化中,忠诚和牺牲被视为高尚的品质。因此,“国耳忘家”这个成语在社会中具有积极的象征意义,常被用来赞扬那些为国家做出巨大牺牲的个人。
这个成语给人以崇高和牺牲的情感反应,联想到那些为了更大的利益而放弃个人利益的英雄形象。它激励人们在面对个人与集体利益冲突时,选择更为高尚的一方。
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那些在国家紧急情况下,如自然灾害或公共卫生危机中,不顾个人安危,投身于救援和援助工作的人们。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风雨飘摇的岁月里,他如松柏般坚韧,国耳忘家,只为那一抹晨曦的希望。”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身着军装的士兵,背对着温馨的家庭,面向战火纷飞的前线。音乐上,可以选择激昂的进行曲,象征着牺牲和奋斗的精神。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ountry before self”,强调个人对国家的忠诚和牺牲。
“国耳忘家”这个成语深刻地体现了忠诚和牺牲的价值观,它在不同的语境和文化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个人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传达对国家和集体的忠诚与奉献。
东汉·班固《汉书·贾谊传》:“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生。”
1.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
2.
【耳】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耳,主听也。 、 《白虎通·情性》-耳者,肾之候。 、 《春秋·元命苞》-耳者,心之候。 、 《鬼谷子·权篇》-耳目者,心思之助也。 、 《易·说卦》-坎为耳。 、 明·刘基《苦斋记》-忠言逆耳利于行。 、 宋·苏轼《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组词】
耳目官、 耳斡儿、 耳朵垂子、 耳根厢、 耳顺
3.
【忘】
(会意兼形声。从心,从亡,亡亦声。本义:忘记,不记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忘,不识也。 、 《诗·郑风·有女同车》-德音不忘。 、 《列子·周穆王》。释文:“不记事也。”-中年病忘。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忘路之远近。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宠辱偕忘。 、 诸葛亮《出师表》-忘身于外。
【组词】
忘魂、 忘昏、 忘反、 忘年、 忘味、 忘食、 忘却、 忘生舍死、 忘先
4.
【家】
词尾。
【组词】
成年家;整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