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7:12: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7:12:14
词汇“[刭杀]”是一个相对生僻的汉语词汇,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中,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分析:
“刭杀”的字面意思是割颈自杀或被杀。其中,“刭”指的是割颈,“杀”则是指杀死。这个词汇通常用来描述一种极端的、暴力的死亡方式。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如《史记》、《汉书》等历史文献中,“刭杀”常用来描述将领或官员在战败或政治斗争失败后的自杀行为。在现代汉语中,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除非是在讨论古代历史或文学作品时。
“刭”字最早见于《说文解字》,解释为“颈也”,后来引申为割颈的动作。“杀”字则是一个古老的汉字,表示杀死。随着时间的推移,“刭杀”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现代汉语中更多使用“自杀”或“自尽”等词汇。
在**古代社会,将领或官员在战败或政治斗争失败后选择刭杀,往往被视为一种保持尊严和忠诚的表现。这种行为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被赋予了一定的道德和伦理意义。
提到“刭杀”,人们可能会联想到古代战争的残酷、将领的悲壮以及忠诚与牺牲。这个词汇带有一种沉重和悲壮的情感色彩。
由于“刭杀”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现代生活中很少有机会使用。如果需要在学术讨论或历史研究中提及,可以用来准确描述古代文献中的相关内容。
在创作历史题材的小说或剧本时,可以使用“刭杀”这个词汇来增强场景的氛围和历史感。例如:“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他选择了刭杀,以示对国家的忠诚。”
提到“刭杀”,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战场的血腥画面,或是古代将领在绝望中割颈的悲壮场景。这种联想往往伴随着沉重的音乐和暗色调的视觉画面。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刭杀”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如“suicide by cutting one's throat”可以传达相似的意思。不同文化对这种极端行为的看法和评价可能有所不同。
“刭杀”是一个具有浓厚历史色彩的词汇,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忠诚和牺牲的看法。在现代汉语中,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较低,但在学和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学时,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汇仍然具有一定的意义。通过对“刭杀”的学,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的某些方面。
1.
【刭】
(形声。从刀,巠声。本义:砍头;割颈)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刭,谓断头也。”-刭,刑也。 、 《荀子·成相》-刭而独鹿弃之法。 、 《史记·魏公子列传》-北乡自刭。 、 、 《左传·定公四年》。杜预注:“司马已死,刭取其首。”-句卑布裳,刭而裹之,藏其身,而以其首免。 、 《韩非子·内储说上》-是岁,入有自刭死以其头献者。
【组词】
刭拔、 刭杀
2.
【杀】
(形声。从殳,杀声。古字作“杀”,甲骨文字形,在人(大)的下方做上一个被剁的记号,表示杀。殳(shū):兵器。从殳表示与杀有关。本义:杀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殺,戮也。 、 《墨子·三辩》-武王胜殷杀纣。 、 《吕氏春秋·仲秋》-杀气浸盛。 、 《考工记·冶氏》-为杀矢。 、 《谷梁传·昭公十三年》-杀其君,虔于乾溪。 、 《孟子·梁惠王上》-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子罕杀宋君而夺政。 、 陶潜《桃花源记》-设酒杀鸡作食。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组词】
杀猪;杀鸡;杀戒、 杀坏、 杀落、 杀坯、 杀鸡扯脖、 杀人灭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