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0:21: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0:21:58
“十六国”是指历史上在公元304年至439年间,由多个民族建立的一系列政权。这一时期,中原地区先后出现了十六个主要的割据政权,包括成汉、前赵、后赵、前凉、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北凉、南燕、西燕、夏和北燕。这些政权大多由非的民族建立,如匈奴、羯、鲜卑、氐、羌等。
在文学中,“十六国”常被用来描述一个动荡和多元并存的历史时期,如《资治通鉴》中对这一时期的详细记载。在口语中,提及“十六国”可能更多地是历史爱好者或学者之间的讨论。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民族学,这个词汇是研究**古代民族关系和政权变迁的重要概念。
同义词:五胡乱华(指同一时期的民族冲突和政权更迭) 反义词:统一(与“十六国”时期的分裂状态相对)
“十六国”这个词汇直接来源于历史上这一时期的政权数量。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对这一时期的定义和理解也在不断丰富和细化。
“十六国”时期是**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权更迭和民族冲突,对后来的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提及“十六国”,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历史的沧桑和民族的多元。这一时期的动荡和变革,也反映了人类社会在面对冲突和融合时的复杂性。
在历史学*中,我曾深入研究“十六国”时期的民族关系和政权变迁,这些知识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了**历史的发展脉络。
在创作历史小说时,我设想了一个故事发生在“十六国”时期,通过主人公的视角展现了这一时期的民族冲突和文化融合。
想象一幅画面,描绘“十六国”时期的战场和宫廷,可以搭配古筝或琵琶的音乐,营造出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如欧洲的“黑暗时代”或中东的“伊斯兰征服时期”,也有类似的政权更迭和民族冲突,这些时期在各自的历史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十六国”这个词汇不仅代表了一个历史时期,也反映了人类社会在面对多元和冲突时的复杂性。通过对这一词汇的学*和理解,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历史的多维性和文化的多样性。
1.
【十】
(指事。甲骨文象用一根树枝代表十,金文象是结绳记数,用一个结表示十。后来一点变成了一横。本义:九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十,数之具也。—为东西,|为南北,则四方中央备矣。 、 《左传·僖公四年》疏-十是数之小成。 、 《诗·小雅·六月》-十亩之间兮。 、 《管子·七法》-兵也者,审于地图,谋十官。 、 葛洪《抱朴子·用刑》-天下欲反,十室九空。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组词】
十里长亭、 十番、 十牌、 十地、 十生九、 十方地面、 十方常住、 十有九就
2.
【六】
古国名 。故城在今安徽省六安县北。
【引证】
《春秋》-秋,楚人灭六。
古县名。在今安徽省六安县。
【引证】
《汉书》-当阳君英布为九江王,都六。
3.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