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5:22: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22:22
“五胡十六国”是指历史上从西晋末年到南北朝初期,大约公元304年至439年间,由五个非民族(匈奴、羯、鲜卑、羌、氐)在**北方相继建立的十六个政权的总称。这些政权包括前赵、成汉、前凉、后赵、前燕、前秦、后秦、后燕、西秦、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夏、南燕和北燕。
在文学作品中,“五胡十六国”常被用来描述这一时期的混乱和民族融合,如在历史小说或诗歌中作为背景设定。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较少直接使用,但在历史讨论或学术交流中较为常见。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民族学等,这个词是研究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术语。
“五胡十六国”一词源于**古代史书记载,特别是《晋书》、《资治通鉴》等历史文献。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这个词的含义和使用范围逐渐明确,成为描述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专有名词。
在文化中,“五胡十六国”常被视为一个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分裂和民族冲突,也反映了历史上多元文化共存的复杂性。
对于历史爱好者,“五胡十六国”可能引发对那个时代英雄人物和战争故事的兴趣和想象。对于学者,这个词可能代表了一个研究领域和学术挑战。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在与历史相关的讨论或阅读中遇到这个词,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
在创作历史小说时,可以将“五胡十六国”作为背景,构建一个充满战争、政治斗争和民族融合的故事。
通过观看历史纪录片或听历史讲座,可以获得关于“五胡十六国”的视觉和听觉体验,增强对这一历史时期的理解和感受。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五胡十六国”的概念,但类似的民族冲突和政权更迭的历史时期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生,如罗马帝国的衰落和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割据。
“五胡十六国”作为一个历史术语,不仅帮助我们理解*历史的一个特定阶段,也反映了历史研究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专业词汇可以增强我们对特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理解。
1.
【五】
(五,会意。从二,从乂。“二”代表天地,“乂”表示互相交错。本义:交午,纵横交错)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五,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 、 《诗·齐风·南山》-葛屦五两。 、 《诗·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紽。
四加一的和。
【引证】
《广韵》-五,数也。 、 《书·舜典》-五载一巡守。 、 唐·李朝威《柳毅传》-塞其五山。 、 宋·苏洵《六国论》-五战于秦。 、 明·宗臣《报刘一丈书》-起则五六揖。 、 清·方苞《狱中杂记》-监五室。
2.
【胡】
(形声。从肉,古声。本义:牛脖子下的垂肉)。
鸟兽颔下的垂肉或皮囊。
【引证】
《说文》。徐锴曰:“牛颔下垂皮也。”-胡,牛顄垂也。 、 《诗·豳风·狼跋》。传:“老狼有胡。”-狼跋其胡。 、 《汉书·郊祀志上》。师古曰:“胡,谓颈下垂肉也。”-有龙垂胡须下迎黄帝。
【组词】
胡髯朗、 胡皱、 胡袋
3.
【十】
(指事。甲骨文象用一根树枝代表十,金文象是结绳记数,用一个结表示十。后来一点变成了一横。本义:九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十,数之具也。—为东西,|为南北,则四方中央备矣。 、 《左传·僖公四年》疏-十是数之小成。 、 《诗·小雅·六月》-十亩之间兮。 、 《管子·七法》-兵也者,审于地图,谋十官。 、 葛洪《抱朴子·用刑》-天下欲反,十室九空。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组词】
十里长亭、 十番、 十牌、 十地、 十生九、 十方地面、 十方常住、 十有九就
4.
【六】
古国名 。故城在今安徽省六安县北。
【引证】
《春秋》-秋,楚人灭六。
古县名。在今安徽省六安县。
【引证】
《汉书》-当阳君英布为九江王,都六。
5.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