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4:31: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4:31:56
“义不背亲”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正义不会背叛亲人”。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在面对正义和亲情的选择时,人们往往会选择维护亲情,即使在正义面前也不愿意牺牲亲人。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常用来描绘人物在道德困境中的选择,特别是在家庭和正义之间的冲突。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表达对家庭忠诚的重视,即使这意味着违背某些社会规则或道德标准。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伦理学,这个成语可能会被用来讨论在特定情况下个人责任和家庭责任之间的冲突。
同义词“亲情至上”强调家庭关系的重要性,而“家和万事兴”则强调家庭和谐对个人和社会的积极影响。反义词“大义灭亲”和“公而忘私”则强调在正义和公共利益面前,个人和家庭的利益应该被牺牲。
“义不背亲”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伦理观念,强调家庭关系在个人道德选择中的重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扩展到更广泛的社会和道德讨论中。
在**文化中,家庭关系被视为社会结构的基础,因此“义不背亲”这个成语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家庭忠诚的重视。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被用来讨论在个人责任和家庭责任之间的平衡。
这个成语可能会引起人们对家庭忠诚和道德选择的深刻思考。它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在困难时刻,人们为了保护亲人而做出的艰难决定。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可能会在面临道德困境时引用这个成语,比如在家庭成员涉及违法行为时,个人可能会选择保护家人而不是揭发。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风雨交加的夜晚,他选择了义不背亲,守护着家的温暖。”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家庭在困难时刻团结一致的场景。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首温馨的家庭主题歌曲,来强化这个成语的情感内涵。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观念可能通过“家庭至上”(Family First)等表达来体现,强调家庭在个人生活中的优先地位。
“义不背亲”这个成语在*文化中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它不仅反映了家庭关系的重要性,也体现了在道德选择中的复杂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文化的精髓。
1.
【义】
(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同本义。
【引证】
《墨子·公输》-义固不杀人。 、 、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诸葛亮《出师表》-引喻失义。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宋·苏洵《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
【组词】
丈义、 义断恩绝、 义不容辞
2.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3.
【背】
(形声。从肉,北声。本义:脊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背,脊也。 、 《素问·脉要精微论》-背者,胸中之府。 、 《史记·梁孝王世家》-牛足出背上。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 明·魏学洢《核舟记》-左手抚鲁直背。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不呼则杖其背。
【组词】
芒刺在背;背袋、 背花、 背子
4. 【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