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1:10: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1:10:35
慈悲:这个词由“慈”和“悲”两个字组成,通常指对他人的深切同情和怜悯,愿意帮助他人减轻痛苦或困难。在**中,慈悲(Maitri 和 Karuna)是核心的修行理念,意味着对所有生命的无条件爱和同情。
“慈悲”一词源自术语,随着的传播,这个词逐渐融入中文并广泛使用。在古代汉语中,“慈”指父母对子女的爱,“悲”则指对他人痛苦的同情。
在文化中,慈悲被视为一种美德,与儒家和的价值观紧密相关。在社会层面,慈悲行为被鼓励,以促进社会和谐与人类福祉。
慈悲这个词常常让我联想到温暖和光明,它代表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能够激发人们的同情心和助人行为。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目睹过一位朋友在他人遭遇困难时展现出的慈悲行为,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慈悲的力量和重要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慈悲”:
在寒冷的冬夜,慈悲如一束温暖的阳光,
照亮了无助者的心房,驱散了绝望的阴霾。
慈悲可以联想到温暖的色调,如金色或橙色,以及柔和的音乐,如钢琴曲,这些都能唤起人们内心的同情和温暖感。
在西方文化中,慈悲的概念与**教的“爱”(Agape)相似,都强调无条件的爱和对他人的关怀。
慈悲是一个深具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的词汇,它不仅在**和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理解和实践慈悲,对于促进个人成长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1.
【慈】
(形声。从心,兹声。本义:慈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慈,爱也。 、 《庄子·盗跖》-尧不慈舜不孝。 、 《韩非子·内储说上》-夫慈者不忍,而惠者好与也。 、 《周礼·大司徒》。注:“爱幼少也。”-一曰慈幼。 、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服注:“上爱下曰慈。”-慈和遍服曰顺。 、 《礼记·内则》。注:“慈母知其嗜欲者也。”-其次为慈母。 、 《管子·形势解》-慈者,父母之高行也。 、 《贾子道术》-亲爱利子谓之慈,恻隐怜人谓之慈。 、 《颜氏家训》-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组词】
慈幼、 慈亲、 慈泪
2.
【悲】
(形声。从心,非声。本义:哀伤;痛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悲,痛也。 、 《广雅》-悲,伤也。 、 《诗·小雅·鼓钟》-忧心且悲。 、 《诗·召南·草虫》-我心伤悲。 、 《素问·宣明五气篇》-并于肺则悲。 、 《淮南子·天文》。注:“西南方之大壑也。言深峻,临其上令人悲思,故名。”-至于悲谷。 、 晋·干宝《搜神记》-何哭之甚悲也。 、 《乐府诗集·长歌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组词】
悲怆、 悲怨、 悲惋、 悲吟、 悲忧、 悲郁、 悲涕、 悲哭、 悲怒、 悲疚、 悲戚、 悲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