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2:32: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2:32:38
“众僚”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源自古代汉语,字面意思是指众多的同僚或同事。在古代官场中,指的是同朝为官的众多官员。
在文学作品中,“众僚”可能出现在描述古代朝廷或官场的场景中,用以强调官员的数量和集体性。在口语中,这个词几乎不再使用,现代汉语中更常用“同事”、“同僚”等词汇。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古代文学研究中,可能会使用“众僚”来指代古代的官员群体。
“众僚”一词的“众”字源自古代汉语,意为众多;“僚”字在古代汉语中指同官为僚,即同事。随着时间的推移,“众僚”一词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现代汉语中更多使用“同事”等词汇。
在古代**,官场文化中“众僚”一词反映了官员之间的集体性和相互关系。在现代社会,这个词的使用已经非常有限,更多地出现在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中,用以描绘古代官场的情景。
“众僚”一词带有一种历史感和正式感,让人联想到古代官场的庄重和复杂的人际关系。在现代语境中,这个词可能带有一种怀旧或学术的情感色彩。
在日常生活中,我很少遇到需要使用“众僚”这个词的场合。它更多地出现在历史学*或文学创作中,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古代官场的运作和人际关系。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众僚齐聚金銮殿,共谋天下太平年。”
想象一幅古代朝廷的画卷,众官员身着官服,齐聚一堂,讨论国家大事。这种场景可能伴随着古代宫廷音乐的庄重旋律。
在其他语言中,如英语,可能使用“colleagues”或“officials”来对应“众僚”,但这些词汇缺乏“众僚”所特有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众僚”一词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对于理解古代官场文化和人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我们的语言知识库,增强对历史文化的理解。
1.
【众】
(会意。“众”从三人。“三”表示众多。“众”表示众人站立。“衆”,甲骨文字形。象许多人在烈日下劳动。本义:众人、大家)。
同本义。
【引证】
《国语·周语》-人三为众。 、 《易·说卦》-坤为众。 、 《周礼·大宗伯》-大师之礼用众也,大均之礼恤众也,大田之礼简众也,大役之礼任众也,大封之礼合众也。 、 《后汉书·杨终传》-安土重居,谓之众庶。 、 《荀子·脩身》。注:“众,众人也。”-庸众而野。 、 《论语·卫灵公》-众恶之,必察焉。 、 《左传·襄公十年》-众怒难犯。 、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 《史记·陈涉世家》-此教我先威众耳。 、 诸葛亮《后出师表》-群疑满服,众难塞胸。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激众愤。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吾村之众。
2.
【僚】
(形声。从人,尞(liáo)声。本义:官,官职)。
同本义。
【引证】
《书·皋陶谟》-百僚师师。 、 《诗·小雅·大东》-百僚是试。 、 左思《咏史》-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组词】
僚吏、 僚佐、 僚侍、 僚故、 僚品、 僚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