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4:01: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4:01:43
搴旗斩将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拔取敌人的旗帜,斩杀敌方的将领”。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在战斗中英勇善战,取得重大胜利。它强调的是在战争中的直接对抗和个人的英勇行为。
在文学作品中,搴旗斩将 常被用来描绘战争场面,强调英雄人物的勇猛和战斗的激烈。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常直接使用,但可以通过类似的表达来传达相似的意思,如“在比赛中大获全胜”。在专业领域,如军事历史研究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具体描述某次战役中的关键行动。
同义词:勇冠三军、英勇善战、战无不胜 反义词:畏缩不前、临阵脱逃、败军之将
搴旗斩将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战争的实际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被广泛用于文学和日常语言中,用来形容任何领域中的重大胜利或杰出表现。
在文化中,搴旗斩将** 象征着勇气和力量,是英雄主义的体现。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战争英雄的崇拜和对胜利的追求。
这个成语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联想到战场上的激烈对抗和英雄的壮举,激发人们对勇气和胜利的向往。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在任何竞争性活动中的出色表现,如体育比赛、学术竞赛等。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绿茵场上,他如风般疾驰,搴旗斩将,赢得了无数掌声。”
结合古代战争的画面和战鼓声,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和情感色彩。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apture the flag and slay the general”,虽然不如搴旗斩将 这个成语简洁和富有诗意,但传达的意思相似。
搴旗斩将 这个成语不仅是对古代战争行为的描述,也是一种文化和情感的传递。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因为它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表达能力,也承载了文化和历史的深度。
然则一军之中,必有虎贲之士,力轻抗鼎,足轻戎马,搴旗斩将,必有能者。
即使~,威振疆场,亦偏将之任,非主公所宜也。
1.
【搴】
(形声。从手,寒省声。本义:拔取)。
同本义。
【引证】
《广韵》-搴,取也。 、 《后汉书·杜笃传》-搴旗四麾。 、 《史记·刘敬叔孙通传》-斩将搴旗之士。 、 《晏子春秋》-寡人不席而坐地,二三子莫席,而子独搴草而坐之,何也?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搴大旗者。
【组词】
搴旗、 搴须、 搴条
2.
【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旗,熊旗五游,以象罚星,士卒以为期。 、 《广雅》-熊虎曰旗。 、 《周礼·春官》-师都建旗。 、 《周礼·司常》-熊虎为旗及国之大阅。 、 《曹刿论战》-望其旗靡。
泛指各种旗帜。
【引证】
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 《礼记·月令》-以为旗章。 、 《管子·兵法》-旗所以立兵也,所以利兵也,所以偃兵也。
【组词】
旗纛、 旗牌、 旗鼓、 旗头、 旗麾
3.
【斩】
(会意。从车,从斤。古有“车裂”之刑,故从车。斤,斧子,可用于杀人。本义:古代死刑的一种。斩首或腰斩;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斩,截也。 、 《尔雅·释诂》-斩,杀也。 、 《诗·小雅·节南山》-国既卒斩。 、 《释名·释丧制》-斫头曰斩,斩要曰要斩。 、 《周礼·秋官·掌戮》。注:“斩以斧钺,若今之要斩;杀以刀刃,若今之弃市。”-掌斩杀贼谍而膊之。 、 《墨子·备城门》-不从令者斩。 、 《史记·陈涉世家》-法皆斩。 、 、 、 《世说新语·自新》-杀虎斩蛟。
【组词】
斩使、 斩棺戮尸、 斩立决、 斩馘、 问斩、 斩首
4.
【将】
愿;请求。用来表示礼貌上的尊敬。
【引证】
《诗·卫风》-将子无怒,秋以为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