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08: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08:54
词汇“搴取”是一个较为文雅和书面化的汉语词汇,其基本定义和语境分析如下:
“搴取”的字面意思是拔取、摘取。在古代汉语中,它常用来描述从植物中拔取或摘取某物,如花朵、果实等。在现代汉语中,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较低,多出现在文学作品或正式的书面语中。
“搴取”一词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汉语。在古代文献中,如《诗经》等,就有使用“搴”字的记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范围逐渐缩小,主要保留在文学和书面语中。
在**传统文化中,“搴取”常与自然、田园生活联系在一起,反映了一种对自然美的欣赏和追求。
“搴取”这个词汇给人以优雅、宁静的情感联想,它让人想到田园风光和自然之美。
在日常生活中,我很少使用“搴取”这个词汇,但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会遇到它的使用,感受到其带来的文学美感。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晨曦中,我搴取了一束阳光,温暖了整个心房。”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人在清晨的田野中,轻轻搴取一朵盛开的花朵,周围是鸟鸣和微风的声音。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pluck”,但“pluck”更常用于拔取植物的果实或花朵,且语境更为广泛。
“搴取”是一个富有文学色彩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一个动作,还蕴含了对自然美的欣赏。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使用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提升语言的优雅性和表现力。
1.
【搴】
(形声。从手,寒省声。本义:拔取)。
同本义。
【引证】
《广韵》-搴,取也。 、 《后汉书·杜笃传》-搴旗四麾。 、 《史记·刘敬叔孙通传》-斩将搴旗之士。 、 《晏子春秋》-寡人不席而坐地,二三子莫席,而子独搴草而坐之,何也?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搴大旗者。
【组词】
搴旗、 搴须、 搴条
2.
【取】
(会意。从又,从耳。甲骨文字形。左边是耳朵,右边是手(又),合起来表示用手割耳朵。古代作战,以割取敌人尸体首级或左耳以计数献功。本义:割下左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取,捕取也。 、 《周礼》-大兽公之,小禽私之,获者取左耳。 、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者,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 、 《资治通鉴·唐纪》-取吴元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