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1:48: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1:48:25
词汇“[搴斸]”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经过查询,没有找到确切的定义和用法。因此,我将基于假设的情况进行分析,假设“搴斸”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可能具有特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意义。
假设“搴斸”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可能意味着“拔取”或“采集”,具体含义需要结合古代文献或考古资料来确定。
由于“搴斸”不是一个现代常用词汇,它可能出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如诗歌、历史记载等。在这些语境中,它可能用来描述采集植物、草药或其他自然物品的行为。
假设“搴斸”来源于古代汉语,可能由两个字组成,每个字都有其独立的含义,组合后形成新的词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可能因为不再常用而逐渐消失在现代汉语中。
在古代社会,采集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搴斸”这样的词汇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活动。
对于现代人来说,“搴斸”可能带来一种古朴、自然的联想,唤起对古代生活的想象和好奇。
由于“搴斸”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应用的机会较少。但在学习古代汉语或研究古代文化时,可能会遇到并需要理解这个词汇。
在创作古代背景的小说或诗歌时,可以使用“搴斸”来增添历史氛围,如:“她轻步山间,搴斸着野花,仿佛时光倒流。”
结合古代服饰和自然环境的图片,或是古风音乐,可以更好地营造“搴斸”的氛围。
由于“搴斸”是一个假设的古代汉语词汇,难以进行跨文化比较。但如果存在类似的外语词汇,可以探讨其在不同文化中的使用和意义。
通过对“搴斸”的假设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词汇的丰富性和语言的历史深度。尽管“搴斸”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反映了语言的演变和文化的发展。在学习语言时,了解这些古代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本质和文化背景。
1.
【搴】
(形声。从手,寒省声。本义:拔取)。
同本义。
【引证】
《广韵》-搴,取也。 、 《后汉书·杜笃传》-搴旗四麾。 、 《史记·刘敬叔孙通传》-斩将搴旗之士。 、 《晏子春秋》-寡人不席而坐地,二三子莫席,而子独搴草而坐之,何也?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搴大旗者。
【组词】
搴旗、 搴须、 搴条
2.
【陟】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阜,从步。左边是山坡,右边是两只向上的脚,表示由低处向高处走。本义:由低处向高处走;升;登高)。
同本义,与“降”相对。
【引证】
《说文》-陟,登也。 、 《尔雅》-陟,陞也。 、 《诗·周颂·闵予小子》-陟降庭止。 、 《虞书》-汝陟帝位。 、 张衡《东京赋》-省幽明以黜陟。 、 《诗·周南·卷耳》-陟彼崔嵬。 、 柳宗元《井铭并序》-人陟降大艰。
【组词】
陟屺、 陟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