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2:47: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2:47:14
“凛若秋霜”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像秋天的霜一样冷冽。基本含义是形容态度严肃、冷峻,或者环境、气氛冷清、严峻。
“凛若秋霜”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源自**古代文学作品,用以形容秋天的霜带来的冷冽感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逐渐扩展到形容人的态度和环境的气氛。
在**文化中,秋天往往与收获和成熟联系在一起,但同时也带有一定的萧瑟和冷清感。因此,“凛若秋霜”这个成语在文化上与秋天的双重特性相呼应,既表达了严肃和冷峻,也隐含了一种成熟和深沉。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严肃和敬畏。联想上,可能会想到秋天的清晨,霜覆盖的地面,以及那种清冷而宁静的氛围。
在个人经历中,如果遇到需要严肃对待的场合,比如重要的会议或谈判,可能会使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当时的气氛。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夜深人静时,月光凛若秋霜,洒在寂静的湖面上,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而深远。”
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秋天的清晨,霜覆盖的草地和树木,以及那种冷冽而清新的空气。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清晨的鸟鸣,以及那种宁静而清脆的声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s cold as ice”,用来形容人的态度冷淡或环境冷清。
“凛若秋霜”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词汇,能够准确地传达出严肃和冷峻的气氛。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谈恩惠则煦如春日,纪严切则凛若秋霜。
1.
【凛】
(形声。从仌(bīng)冰。禀(bǐng)声。本义:剌骨的寒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癛,寒也。从欠,廩声。字亦作凛。又作懔。 、 《素问·五运行大论》。注:“寒也。肾之性也。”-其性为凛。 、 《风俗通·究通》-寒则凛冻。 、 潘岳《悼亡诗》-凛凛寒风升。 、 潘岳《闲居赋》-凛秋暑退,熙春寒往。
【组词】
凛冽、 凛栗、 凛秋、 凛气、 凛寒
2.
【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个女人跪着,上面中间象头发,两边两只手在梳发,表示“顺从”。本义:顺从)。
同本义。
【引证】
《尔雅·释名》-若,顺也。 、 《诗·鲁颂·阙宫》-万民是若。 、 《诗·大雅·烝民》-天子是若。 、 《易·观》-有孚禺若。 、 《书·尧典》-钦若昊天。 、 《左传·宣公三年》-不逢不若。
【组词】
若时、 若淑
3.
【秋】
(象形。甲骨文字形为蟋蟀形,虫以鸣秋,借以表达“秋天”的概念。另一写法,是蟋蟀形下加“火”字,表示秋天禾谷熟,似火灼。籀文又添加“禾”旁。本义:收成,成熟的庄稼)。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秋,禾谷熟也。 、 《尔雅》-秋为白藏。又,秋为收成。 、 《春秋繁露·官制象无篇》-秋者,少阴之选也。 、 《月令章句》-百谷名以其初生为春,熟为秋,故麦以孟夏为秋。 、 宋·范成大《颜桥道中》-处处田畴尽有秋。 、 赵树理《福贵》-收过了秋,天气一凉,病就重起来。
【组词】
麦秋、 秋麦、 秋禾、 秋成、 秋苗、 秋实、 秋登
4.
【霜】
(形声。从雨,相声。本义:在气温降到摄氏零度以下时,近地面空气中水汽的白色结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霜,露所凝也。士气津液从地而生,薄以寒气则结为霜。 、 《汉书·董仲舒传》-霜者,天之所以杀也。 、 《易·坤》-履霜坚冰至。 、 《诗·秦风·蒹葭》-白露为霜。 、 宋·范仲淹《渔家傲》-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
【组词】
霜雪、 霜瓦、 霜旦、 霜甲、 霜衣、 霜妃、 霜序、 霜信、 霜砧、 霜草、 霜气、 霜鸟、 霜雪、 霜雾、 霜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