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11: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11:26
“举止娴雅”是一个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行为举止优雅、得体,给人以美好的印象。其中,“举止”指的是人的行为和动作,“娴雅”则意味着文雅、优美。
在文学作品中,“举止娴雅”常用来描述女性角色的高贵气质或男性角色的温文尔雅。在口语中,这个词组可能用于赞美某人的社交礼仪或公共场合的表现。在专业领域,如礼仪培训或形象设计,这个词组也常被提及,作为培养个人形象的目标之一。
“举止娴雅”这个词汇源自古代汉语,其中“娴雅”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原意是指女性的温柔和文雅。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组被广泛用于描述任何性别的人的优雅行为。
在**传统文化中,举止娴雅是衡量一个人教养和修养的重要标准。在现代社会,这个词组仍然被用来评价一个人的公共形象和社交能力。
这个词组给人以积极、正面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优雅、高贵和有教养的形象。它能够激发人们对美好品质的向往和追求。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一次正式的晚宴上遇到一位举止娴雅的女士,她的每一个动作都透露出优雅和自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月光下,她举止娴雅,如同夜空中最温柔的星。”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穿着优雅的女士在花园中漫步,她的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优雅和从容。听觉上,可以联想到柔和的古典音乐,与这样的形象相得益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graceful demeanor”或“elegant behavior”,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优雅和得体的意义是相似的。
“举止娴雅”这个词组不仅是对个人行为的一种赞美,也是对文化修养的一种体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能够提升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还有一女,比薛蟠小两岁,乳名宝钗,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
所以窦氏不仅容貌出众,而且~,温柔大方,美而不媚。
1.
【举】
(形声。小篆字形,从手,舉(yǔ)声。本义:双手托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举,对举也。 、 《广韵》-举,擎也。 、 《庄子·逍遥游》-其坚不能自举也。 、 《史记·项羽本纪》-举所佩玉玦。
【组词】
举桉、 举案
2.
【止】
(“趾”的本字。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脚趾头,下象脚面和脚掌。本义:脚)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止,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 、 《仪礼·士昏礼》。注:“足也。”-北止。 、 《易·噬嗑》-屦校灭止。 、 《汉书·五行志》-举止高。 、 《汉书·食货志》-四之日举止。 、 《汉书·刑法志》-当劓者,笞三百,当斩左止者,笞五百。
停住,中断进程。
【引证】
《广韵》-止,停也,息也。 、 《吕氏春秋·下贤》。注:“止,休也。”-亦可以止矣。 、 《韩诗外传》-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 《三国志·诸葛亮传》-羽飞乃止。 、 《资治通鉴·唐纪》-雪止。 、 《聊斋志异·狼三则》-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絮絮不止。
3.
【娴】
(形声。从女,闲声。本义:文雅;柔美文静,庄重不轻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嫺,雅也。 、 《后汉书·马援传》注-嫺雅,犹沈静也。 、 张衡《上林赋》-若夫青琴、宓妃之徒,绝殊离俗,妖冶娴都。 、 《论衡·定贤》-或骨体娴丽。 、 曹植《静思赋》-夫何美女之娴妖,红颜晔而流光。
【组词】
娴婉、 娴丽
熟悉(掌握得熟練自如)。
【引证】
《明史 戚繼光传》-今邊兵惟習馬耳,未娴山战、林战、谷战之道也。 、 《畫图緣》-這花生,已弃詩书而娴韜略。 、 《史記賈屈原賈生列传》-娴于辭令。
【组词】
娴熟
4. 【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