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2:38: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2:38:14
“入粟”这个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源自古代汉语,字面意思是指将粮食放入仓库。在古代,这个词汇常用于描述农民将收获的粮食存入官府的仓库,以备不时之需或作为税收。
在古代文学中,“入粟”常出现在描述农业生产、税收制度或灾荒救济的语境中。例如,在描述丰收年景时,可能会提到农民将粮食“入粟”到官仓。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但在历史学、农业经济学等专业领域,可能会偶尔提及。
“入粟”一词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特别是在描述农业生产和税收制度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现代汉语中更多使用“存粮”、“储粮”等词汇。
在古代**,粮食是国家经济和民生的重要基础。因此,“入粟”这一行为不仅关系到农民的生计,也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在灾荒时期,官仓中的粮食储备往往成为救济灾民的重要来源。
提到“入粟”,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农业社会的景象,以及农民辛勤劳作后将粮食存入仓库的满足感。这个词汇带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农业文化的温馨感。
在现代生活中,“入粟”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但在学*历史或阅读古代文献时,可能会遇到。例如,在学***古代农业经济时,这个词汇可能会被提及。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农业生活的诗歌时,可以使用“入粟”这个词汇,以增添历史的氛围:
秋风起,稻浪翻,
农夫笑,入粟欢。
官仓满,民心安,
古风存,岁月长。
想象一幅画面:金黄的稻田中,农民们忙碌地将一袋袋粮食运往官仓,孩子们在田间嬉戏。背景音乐可能是古筝或笛子演奏的古风音乐,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不常见,因为每个文化有其独特的农业和税收制度。例如,在古罗马,类似的词汇可能是“存粮”或“储粮”,但具体的词汇和用法会有所不同。
“入粟”这个词汇虽然不常见于现代汉语,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在学这个词汇的过程中,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古代农业社会的生活状态和政府对粮食的管理方式。这个词汇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虽然不常用,但它丰富了我们对汉语词汇多样性的认识。
1.
【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个尖头器具,尖头器具容易进入。本义:进来,进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入,内也。 、 《诗·唐风·山有枢》-他人入室。 、 《庄子·人间世》-就不欲入。 、 《左传·文公十六年》-有蛇自泉宫出,入于国。 、 《史记·项羽本纪》-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 三国魏·邯郸淳《笑林》-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
【组词】
入门问讳、 入对、 入览、 入迁、 入学、 入口、 入帘
2.
【粟】
(会意,象草木果实下垂的样子。后隶变为“西”。本义:粟子,谷子)。
同本义 今北方通称“谷子”,去皮后叫“小米”。一种粗糙、抗旱、但不耐霜冻的一年生禾草(Setaria italica),具有粗而重的长穗状花序,可作谷物、干草和饲料。
【引证】
《说文》-粟,嘉谷实也。 、 《旧唐书·食货志下》-其粟麦粳稻之属各依土地,贮之州县。 、 清·邵长蘅《阎典史传》-输不必金,出粟、菽、帛、布及它物者听。
【组词】
粟入、 粟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