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0:59: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0:59:02
教皇国(Papal States)是一个历史上的政治实体,存在于公元754年至1870年之间,其领土主要位于意大利中部,由教皇统治。这个国家是教皇作为世俗统治者的领土,其存在主要是基于中世纪时期教皇与法兰克王国之间的政治交易,特别是查理曼大帝在754年授予教皇的领土。
在历史学和研究的专业领域中,“教皇国”是一个重要的概念,用于讨论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和法律问题。在文学作品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描绘那个时代的政治斗争或冲突。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除非在特定的历史讨论或辩论中。
同义词:教皇领地、教皇领土 反义词:世俗国家、共和国
“教皇国”一词源于拉丁语“Status Pontificius”,意指教皇的领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在中世纪的欧洲政治和**文献中逐渐普及,并在19世纪随着教皇国的解体而逐渐淡出日常语言使用。
教皇国在欧洲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是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它不仅是教皇权力的象征,也是欧洲政治格局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教皇国的存在和最终解体,反映了欧洲从中世纪向现代社会过渡的复杂过程。
对于历史爱好者或研究者来说,“教皇国”可能唤起对中世纪政治斗争和冲突的复杂情感。对于一般公众,这个词汇可能更多地与历史教育和文化传承相关联。
在个人经历中,如果参与过关于欧洲历史的学术讨论或阅读相关书籍,可能会遇到“教皇国”这个词汇,用以解释特定历史**或政治动态。
在创作历史小说时,可以将“教皇国”作为故事背景,描绘那个时代的政治阴谋和**热情。
通过观看关于中世纪欧洲的历史纪录片或阅读相关的历史插图,可以更好地理解“教皇国”的视觉形象。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那个时代的**音乐或历史讲座。
在其他语言中,如法语(États pontificaux)或意大利语(Stato Pontificio),“教皇国”的表达方式相似,反映了其在欧洲文化中的普遍认知。
“教皇国”作为一个历史词汇,虽然在现代语言中使用较少,但它在理解欧洲历史,特别是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和*动态中,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通过学和分析这个词汇,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欧洲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文化背景。
1.
【教】
(会意。从攴(pū),从孝,孝亦声。“攴”,篆体象以手持杖或执鞭。在奴隶社会,奴隶主要靠鞭杖来施行他们的教育、教化。本义:教育,指导)。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上所施下所效也。 、 《周礼·师氏》。注:“教之者,使识旧事也。”-以教国子弟。 、 《礼记·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 《礼记·乐记》-教者,民之寒暑也。 、 《国语·周语》-教,文之施也。 、 《春秋繁露》-精华,教政之本也。 、 《管子·小匡》-君有此教士三万人。 、 《韩非子·五蠹》-修教三年。 、 《史记·货殖列传》-宁有政教。 、 唐·韩愈《师说》-择师而教。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以教吾子。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昨日蒙教。 、
【组词】
教治、 教禁、 教读、 教读老夫子、 教民、 教迪、 教帖、 教当、 教示、 教戒、 教告、 教演、 教阅、 教坊司、 教门儿、 教引嬷嬷
2.
【皇】
(象形。金文,象灯火辉煌形。上面的三点,象灯光参差上出之形;中间的部分象灯缸;下面的“土”是灯柱。“皇”即“煌”的古字。本义:灯火辉煌)。
同本义。
【引证】
《诗·小雅·采芑》-服其命服,朱芾斯皇。 、 《书·帝命》-騐皇者,煌煌也。
3.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