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04: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04:36
教猱升木(jiào náo shēng mù)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教导猴子爬树。这个成语比喻教导人做某事,尤其是指教导那些本性难移或难以教导的人。它通常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暗示教导的对象难以教化或改变。
在文学作品中,教猱升木可能用来形容那些顽固不化的人物,或者在教育、管理等情境中,指代那些难以被引导或改变的人。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幽默地描述某人的固执或难以教导的特性。在专业领域,如教育学或心理学,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讨论教育策略或行为改变的难度。
同义词:
反义词:
教猱升木这个成语出自《庄子·外物》:“猱升木,木不折,猱不坠。”原意是指猴子爬树,树不会折断,猴子也不会掉下来。后来这个成语被引申为教导难教之人。
在传统文化中,教育被视为非常重要的事项。教猱升木**这个成语反映了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尤其是在面对那些难以改变或教化的人时。
这个成语可能引起一种无奈和挫败感,尤其是在教育或管理领域工作的人。它也可能引起对耐心和坚持的反思,以及对教育方法和策略的思考。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时会遇到孩子固执己见,难以接受新知识或改变旧*惯的情况,这时使用教猱升木这个成语来形容这种情境非常贴切。
在创作一首关于教育的诗歌时,可以使用教猱升木来表达教育的艰辛和挑战:
在知识的森林里,我教导你攀爬,
像教猱升木,每一枝桠都需细心指引。
尽管路途崎岖,愿你终能展翅高飞,
在智慧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想象一只猴子在树枝间灵活地攀爬,这个画面可以与教猱升木这个成语联系起来,形成一种视觉上的联想。听觉上,可以想象一位老师耐心地指导学生的声音,形成一种温馨而又充满挑战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eaching a pig to sing”,意思是尝试教不会或不愿意学*的东西,结果只是浪费时间和惹人生气。
教猱升木这个成语深刻地反映了教育过程中的挑战和困难。它提醒我们在教育和引导他人时需要耐心和智慧,同时也反映了改变和教化的不易。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情境。
毋教猱升木,如涂涂附。
虽是少数人代理国事,却不是少数人把持国事,怎么好藉口于天然不平等,替民贼~呢?
1.
【教】
(会意。从攴(pū),从孝,孝亦声。“攴”,篆体象以手持杖或执鞭。在奴隶社会,奴隶主要靠鞭杖来施行他们的教育、教化。本义:教育,指导)。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上所施下所效也。 、 《周礼·师氏》。注:“教之者,使识旧事也。”-以教国子弟。 、 《礼记·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 《礼记·乐记》-教者,民之寒暑也。 、 《国语·周语》-教,文之施也。 、 《春秋繁露》-精华,教政之本也。 、 《管子·小匡》-君有此教士三万人。 、 《韩非子·五蠹》-修教三年。 、 《史记·货殖列传》-宁有政教。 、 唐·韩愈《师说》-择师而教。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以教吾子。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昨日蒙教。 、
【组词】
教治、 教禁、 教读、 教读老夫子、 教民、 教迪、 教帖、 教当、 教示、 教戒、 教告、 教演、 教阅、 教坊司、 教门儿、 教引嬷嬷
2.
【猱】
兽名 。猿属。身体便捷,善攀援。又名“狨”或“猕猴”。
【引证】
《诗·小雅·角弓》-毋教猱升木。
【组词】
猱升
形容轻捷、轻快。
【引证】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猱进鸷击。
【组词】
猱进、 猱援、 猱狞
3.
【升】
(象形。本义:容器名。一斗的十分之一)。
容量单位。
【引证】
《说文》。按,十合也。-升,十龠也。从斗,亦象形。 、 《小尔雅》-两匊谓之升。 、 《诗·唐风·椒聊》-蕃衍盈升。
4.
【木】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树木形。上为枝叶,下为树根。“木”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木”的字表示树木或木器的名称。本义:树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草,下象其根。 、 《白虎通》-五行,木之为言触也。阳气动跃,触地而出也。 、 《春秋繁露》-木者,春生之性。农之本也。 、 《管子·权修》-一树十获者木也。 、 《庄子·山木》-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 、 《孟子·尽心上》-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 、 宋·周敦颐《爱莲说》-草木之花。 、 明·魏学洢《核舟记》-鸟兽木石。 、 《墨子·公输》-宋无长木。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或在木杪。
【组词】
花木、 木石、 木化石、 木芽、 木表、 木披、 木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