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33: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33:27
宁远之战:宁远之战是指发生在明朝末年,即12年,明朝将领袁崇焕在宁远(今辽宁省兴城市)抵御后金(后来的清朝)军队的一次重要战役。这场战役中,袁崇焕成功地抵御了后金军队的进攻,是明朝在辽东地区取得的一次重要胜利。
在历史学领域,宁远之战是一个专业术语,用于描述这一特定历史**。在文学作品中,这一词汇可能被用来象征坚韧不拔的抵抗精神。在口语中,可能会用“宁远之战”来比喻在困境中的顽强抵抗。
同义词:辽东之战、宁远大捷 反义词:溃败、失守
宁远之战的名称来源于战役发生的地点“宁远”,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一词汇成为了特定历史**的代名词。
在历史上,宁远之战被视为明朝抵抗外患的一个重要,体现了民族抵抗精神和将领的军事才能。
提到宁远之战,可能会联想到历史的沉重感和民族的坚韧精神,带来一种崇高和悲壮的情感反应。
在讨论历史课程时,我曾经与同学们深入探讨过宁远之战的战略意义,这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宁远之战的烽火,照亮了历史的夜空,袁崇焕的剑,划破了黑暗的长空。”
想象一幅画面:烽火连天,士兵们奋勇作战,战鼓声、号角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幅悲壮的战争画卷。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战役可能被称为“某某之战”,但其背后的历史意义和文化象征可能有所不同。
宁远之战作为一个历史词汇,不仅帮助我们理解特定历史*,也激发了我们对历史的学兴趣和对民族精神的思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历史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知识储备和文化素养。
1.
【宁】
贮藏;积聚。本作“宁” 同: 贮
【引证】
《说文》。按,与貯略同。-宁,办积物也。象形。 、 《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唐·李善注:“‘伫’与‘宁’同。”-惠风伫芳于阳林,醴泉涌溜于阴渠。
久立。后作“佇、竚”,简化为“伫”。
【引证】
《礼记·曲礼》-天子当宁而立。 、 《国语·楚语》-位宁有官司之典。 、 江永《乡党图考》-以人君门外有正朝,视朝则于此宁立故耳。
【组词】
宁僚
2.
【远】
(形声。从辵(chuò),袁声。本义:走路走得长)。
同本义 。引申距离大,相隔远。与近相对。
【引证】
《说文》-远,辽也。 、 《尔雅》-远,遐也。 、 《礼记·王制》。注:“九州之外也。”-屏之远方。 、 《礼记·中庸》-柔远人也。 、 《礼记·乐记》-穷高极远。 、 《战国策·赵策》-念悲其远。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 《左传·三十三年》-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 唐·杜牧《阿房宫赋》-缦立远视。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火器利袭远,技击利巷战。 、 《广东军务记》-极目远望。
【组词】
远行无急步、 远游之戒、 远招近揖、 远水近火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战】
(形声。从戈,单(占)声。本义:作战,打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战,斗也。 、 《左传·庄公十一年》-皆陈曰战。 、 《公羊传·庄公三十年》-春秋敌者言战。 、 《左传·庄公十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乐府诗集·木兰诗》-将军百战死。 、 、 明·魏禧《大铁椎传》-挟矢以助战。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技击利巷战。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普法交战图。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
【组词】
征战、 战阀、 战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