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0 11:13: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0 11:13:21
词汇“役赋”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源自古代汉语,特别是在描述古代社会制度和税收体系时使用。下面我将从几个角度对“役赋”进行分析:
“役赋”一词由“役”和“赋”两个字组成。在古代,“役”通常指劳役,即人民为政府提供的无偿劳动,如修建城墙、道路等。而“赋”则指税收,特别是指以实物形式征收的税,如粮食、布匹等。因此,“役赋”可以理解为古代政府对人民征收的劳役和实物税的总称。
在古代文献中,如《周礼》、《汉书》等,可以看到“役赋”的使用。在文学作品中,这个词可能出现在描述古代社会生活或历史变迁的语境中。在现代,这个词可能在历史学、社会学等专业领域被提及,用以讨论古代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
“役赋”一词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税收和劳役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以劳役和实物为主的税收方式逐渐被货币税所取代,因此“役赋”这一概念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常使用。
在古代**,役赋制度是维护国家运转和公共建设的重要手段。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结构和政治制度,也是研究古代社会历史的重要窗口。
对于现代人来说,“役赋”可能唤起对古代社会艰苦生活的联想,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它可能让人思考现代社会的税收制度和公民义务。
由于“役赋”是一个历史术语,现代生活中很少直接应用。但在学*历史或参与相关讨论时,了解这一概念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古代社会。
在创作历史题材的小说或剧本时,可以使用“役赋”这一词汇来增强作品的历史感和真实感。
结合古代**的图像资料,如古代农民劳作的画面,可以更好地理解“役赋”的含义。听觉上,可能联想到古代乐府诗中描述农民生活的旋律。
在其他文化中,如古罗马的“corvée”(劳役)和“tribute”(贡品)也有类似的概念,可以进行比较研究。
“役赋”作为一个历史术语,虽然不常出现在现代汉语中,但它对于理解古代*的社会经济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在学历史或进行相关研究时,了解这一词汇的含义和背景是很有帮助的。
1.
【役】
(古文作伇。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人持殳(shū)击人。本义:服兵役,戍守边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役,戍边也。执殳巡行也。 、 《周礼·遂人》-若起野役。 、 《周礼·小宰》-听政役以比居州长。 、 《周礼·师田》-行役之事。 、 《诗·王风》。郑玄笺:“行役多危难,我诚思之。”-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 《国语》-弃政而役,非其任也。
【组词】
役夫、 役民、 役卒
2.
【赋】
(形声。从贝,武声。从“贝”,表示与财物有关。本义:征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赋,敛也。 、 《广雅》-赋,税也。 、 《书·禹贡》。传:“谓土地所生,以供天子。”-厥赋惟上上错。 、 《法言·问道》-七赋之所养。 、 《小司徒》。注:“谓出车徒给徭役也。”-而令贡赋。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
【组词】
赋银、 赋粟、 赋里、 赋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