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9:33: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9:33:36
“役臣”一词在古代汉语中指的是被君主或上级官员所役使的臣子或仆人。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服役的臣子”,强调的是一种从属和被支配的地位。
在文学作品中,“役臣”常用来描述那些忠诚但地位低下的臣子,他们的命运往往与君主的兴衰紧密相连。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或古装剧中,它可能会被用来指代那些在朝廷中担任低级职务的人。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古代文学研究中,“役臣”是一个重要的概念,用以分析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官僚体系。
同义词中,“仆人”和“奴隶”更强调的是一种被动的、无自由的状态,而“臣仆”则保留了一定的忠诚和从属的意味。反义词则代表了权力和自由的另一端。
“役臣”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的“役”指的是服役或劳役,“臣”则是指臣子或仆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使用逐渐减少,但在某些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中仍可见其踪影。
在古代**,役臣是社会等级制度的一部分,他们的地位低下,生活艰辛。这个词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观念和官僚体系的特点。
提到“役臣”,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忠诚、牺牲和无奈。这个词带有一种悲壮的情感色彩,让人思考个人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和命运。
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时,我经常遇到“役臣”这个词,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复杂性和人物的命运。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役臣的心,忠诚如铁,夜以继日,只为君王的笑颜。”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役臣在宫廷中默默劳作,背景音乐可能是古筝的悠扬旋律,营造出一种古代宫廷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servant”(英语)或“слуга”(俄语),它们都指代那些服务于他人的个体,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这些词汇所承载的情感和社会意义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役臣”一词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官僚体系。这个词不仅是一个语言符号,更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对于理解古代文学和社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1.
【役】
(古文作伇。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人持殳(shū)击人。本义:服兵役,戍守边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役,戍边也。执殳巡行也。 、 《周礼·遂人》-若起野役。 、 《周礼·小宰》-听政役以比居州长。 、 《周礼·师田》-行役之事。 、 《诗·王风》。郑玄笺:“行役多危难,我诚思之。”-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 《国语》-弃政而役,非其任也。
【组词】
役夫、 役民、 役卒
2.
【臣】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只竖立的眼睛形。人在低头时,眼睛即处于竖立的位置,字形正表示了俯首屈从之意。本义:男性奴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臣,事君者也。象屈服之形。 、 《礼记·礼运》-仕于公曰臣。 、 《国语·晋语》-事君不贰是谓臣。 、 《左传·成公二年》-臣治烦去惑者也。 、 《书·费誓》。郑注:“臣妾,厮役之属也。”-臣妾逋逃。 、 《礼记·少仪》。注:“谓囚俘。”-臣则左之。 、 《韩非子·五蠹》-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
【组词】
臣妾、 臣役、 臣御、 臣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