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0:38: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0:38:49
“画若鸿沟”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形容两者之间的差距或隔阂如同巨大的鸿沟一般,难以跨越。鸿沟原指深而宽的沟壑,比喻极大的隔阂或差距。
在文学作品中,“画若鸿沟”常用来形容人物之间的心理距离或社会阶层之间的巨大差异。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形容任何形式的难以逾越的障碍或差异。在专业领域,如社会学或心理学,它可能用来描述群体间的深刻分歧。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强调的差距程度和形象的比喻不同,但都表达了巨大的差异。反义词则强调了完全的一致或紧密的联系。
“画若鸿沟”这个词汇源于**古代的文学作品,鸿沟在历史上曾是一个实际的地理名称,指的是一条宽阔的沟渠。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逐渐被用来比喻任何形式的巨大隔阂。
在文化中,鸿沟常被用来形容难以逾越的障碍,这与的社会结构和历史背景有关。在社会变革和阶层流动的话题中,这个词汇尤为常见。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沉重和无奈,因为它描绘了一种难以克服的困境。联想上,我会想到那些因为巨大差异而无法沟通的场景。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画若鸿沟”,比如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时,有时会感到沟通的困难。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心灵的鸿沟,画若天堑,言语的桥梁,何时能建?”
视觉上,我会联想到深邃的峡谷或断裂的山脉。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寂静或沉默,因为鸿沟的存在往往意味着交流的缺失。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 chasm”或“a great divide”,它们在意义上与“画若鸿沟”相似,都用来形容巨大的隔阂。
“画若鸿沟”这个词汇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是一个有力的比喻,它帮助我更生动地描述和理解人与人之间或事物之间的巨大差异。通过深入学这个词汇,我更加意识到语言的力量和表达的多样性。
汉王复使侯公往说项王,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
1.
【画】
(会意兼指事。金文。上面是“聿”(yù),象以手执笔的样子,是“笔”的本字;下面象画出的田界。整个字形,象人持笔画田界之形。本义:划分,划分界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画,界也,象田四界,聿所以画之。 、 《左传·襄公四年》-画为九州。 、 《汉书·地理志上》-画壄分州。
【组词】
画野分疆、 画土分贡、 画地、 画界
2.
【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个女人跪着,上面中间象头发,两边两只手在梳发,表示“顺从”。本义:顺从)。
同本义。
【引证】
《尔雅·释名》-若,顺也。 、 《诗·鲁颂·阙宫》-万民是若。 、 《诗·大雅·烝民》-天子是若。 、 《易·观》-有孚禺若。 、 《书·尧典》-钦若昊天。 、 《左传·宣公三年》-不逢不若。
【组词】
若时、 若淑
3.
【鸿】
(形声。从鸟,江声。本义:大雁)。
同本义 。雁属中类似天鹅的大型种类旧时的泛称。
【引证】
《说文》-鸿,鹄也。 、 《易·渐》-鸿渐于干。 、 《诗·小雅·鸿雁》-鸿雁于飞。
【组词】
鸿冥、 鸿飞、 鸿爪、 鸿渐、 鸿嗷
4.
【沟】
(形声。从水,冓(gōu)声。本义:田间水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沟,水渎,广四尺,深四尺。 、 《考工记·匠人》-九夫为井,井间广四尺、深四尺,谓之沟。 、 《周礼·遂人》-十夫有沟,沟上有畛。 、 《孟子·离娄下》-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
【组词】
沟洫、 沟洫、 沟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