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5:37: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37:26
倒戢干戈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倒置兵器,收起武器”,比喻停止战争,实现和平。其中,“倒”指倒置,“戢”指收藏,“干戈”指古代的兵器,代指战争。
在文学作品中,倒戢干戈 常用来表达对和平的向往或对战争结束的庆祝。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国际关系或历史**时,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国际关系学或历史学,这个成语用于描述战争结束和和平时期的开始。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在表达和平与战争的概念时各有侧重,倒戢干戈 更侧重于战争的结束和武器的收藏。
倒戢干戈 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的战争频繁,人们渴望和平。这个成语反映了人们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文化中,倒戢干戈** 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和为贵”理念,强调和谐与和平的重要性。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国家间的和平谈判或内战的结束。
倒戢干戈 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积极的,因为它象征着和平与安宁。联想可能包括历史上著名的和平协议签署场景,或是人们对未来和平的憧憬。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国际新闻或历史**时,可能会用到。例如,在讨论某次国际和平会议时,可以用这个成语来形容会议的重要性和期望的结果。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倒戢干戈日,天下共欢歌。 烽火熄灭处,春风拂绿波。
视觉上,倒戢干戈 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战场上的士兵放下武器,和平的旗帜升起。听觉上,可能联想到战鼓声逐渐减弱,和平的钟声响起。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lay down arms" 或 "ceasefire",都表达了停止战斗和追求和平的意思。
倒戢干戈 是一个富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成语,它不仅表达了人们对和平的渴望,也反映了人类对战争的反思。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使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文化深度。
~,苞以兽皮。
1.
【倒】
上下、前后颠倒。
【引证】
《礼记·曲礼》-倒筴侧龟于君前。 、 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倒影江中。
【组词】
倒序、 倒用印、 倒错、 倒景、 倒三不着两
向相反方向移动。
【引证】
李贺《秦王饮酒》-酒酣渴月使倒行。
【组词】
倒车;倒回、 倒兵、 倒仰、 倒跟脚
2.
【戢】
收藏。
【引证】
《诗·周颂·时迈》-载戢干戈。 、 《国语·周语》-夫兵戢而时动。 、 《国语·周语》-夫兵戢而时动,动则威。
【组词】
戢刃、 戢戢、 戢载、 戢藏
引申指停止战争。
【引证】
《左传·隐公四年》-弗戢,将自焚。
【组词】
戢戈、 戢兵、 戢武
3.
【干】
(形声。从木,倝(gàn)声。本义:筑墙板。筑土墙时两边所用的木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俗作幹。按,植于两边者曰榦,植于两端者曰楨。散文则亦通称也。古筑墙先度其广,轮乃树楨,榦,继施横板于两边,榦内以绳束榦,实土筑之。一板竣则层累而上,五板为堵。-榦,筑墙端木也。 、 《左传·宣公十一年》-平板榦,称畚筑。 、 《三国志·陆凯传》-姚信、楼玄,…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
【组词】
榦楨
4.
【戈】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种长柄兵器形。本义:一种兵器)。
中国古代的主要兵器。
【引证】
《说文》。按,戈者,柲也,长六尺六寸,其刃横出,可勾可击,与矛专刺、殳专击者不同,亦与戟之兼刺与勾者异。-戈,平头戟也。从弋、一,横之象形。 、 《书·顾命》-执戈上刃。 、 《书·牧誓》-称尔戈。 、 《考工记·冶氏》-戈广二寸。 、 《楚辞·屈原·国殇》-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