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7:48: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7:48:44
“倒戈弃甲”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在战斗中士兵背叛自己的阵营,丢弃盔甲逃跑。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比喻在关键时刻背叛原来的立场或团体,放弃抵抗或支持。
“倒戈弃甲”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战争的场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扩展到更广泛的背叛行为。在古代文献中,如《左传》等,可以看到类似的表达。
在**文化中,忠诚和信义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因此,“倒戈弃甲”这个成语常常带有强烈的负面情感色彩,被用来批评那些在关键时刻背叛的人。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失望和愤怒,因为它揭示了人性的脆弱和不可靠。在联想上,可能会想到历史上的一些著名背叛**,如吕布的多次背叛。
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那些在团队或组织中关键时刻背叛的人,提醒人们要警惕这种行为。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风暴的中心,他倒戈弃甲,留下一片狼藉的忠诚。”
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战场上士兵丢弃盔甲逃跑的画面;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战鼓和号角的声响,以及背叛者的叹息。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urncoat”或“betrayal”,但这些词汇没有“倒戈弃甲”那么具体地指向军事背叛。
“倒戈弃甲”这个成语不仅反映了古代战争中的背叛行为,也揭示了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忠诚与背叛的主题。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情感和行为。
汝若上识天时,下穷人事,倒戈弃甲,束手归命,犹不庙绝血食。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50回:“智及见兄囚在陷车,心胆已碎,又见众军~而去,忙欲……”
1.
【倒】
上下、前后颠倒。
【引证】
《礼记·曲礼》-倒筴侧龟于君前。 、 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倒影江中。
【组词】
倒序、 倒用印、 倒错、 倒景、 倒三不着两
向相反方向移动。
【引证】
李贺《秦王饮酒》-酒酣渴月使倒行。
【组词】
倒车;倒回、 倒兵、 倒仰、 倒跟脚
2.
【戈】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种长柄兵器形。本义:一种兵器)。
中国古代的主要兵器。
【引证】
《说文》。按,戈者,柲也,长六尺六寸,其刃横出,可勾可击,与矛专刺、殳专击者不同,亦与戟之兼刺与勾者异。-戈,平头戟也。从弋、一,横之象形。 、 《书·顾命》-执戈上刃。 、 《书·牧誓》-称尔戈。 、 《考工记·冶氏》-戈广二寸。 、 《楚辞·屈原·国殇》-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3.
【弃】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个头向上的婴孩,三点表示羊水,头向上表示逆产。中间是只簸箕 ,下面是两只手。合起来表示将不吉利的逆产儿倒掉之意。小篆写法大同小异。本义:扔掉;抛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弃者,不孝子人所弃也。”-弃,捐也。 、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天之弃商也久矣。 、 王粲《七哀》-抛子弃草间。 、 苏洵《六国论》-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敌弃炮仓皇遁。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子孙弃者。 、 清·周容《芋老人传》-弃其妇。 、 《广东军务记》-弃甲投戈。 、
4.
【甲】
(象形。小篆字形,像草木生芽后所戴的种皮裂开的形象。本义:种籽萌芽后所戴的种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甲,东方之孟阳气萌动。从木,戴孚甲之象。 、 《六书故》-甲象草木戴种而出之形。 、 《易·解》-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chè)。
【组词】
莩甲;甲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