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8:57: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8:57:09
北匈奴:北匈奴是指匈奴分裂后,主要活动在蒙古高原北部的一支。公元前54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归附汉朝,而北匈奴则继续保持独立,与汉朝及其他周边政权进行对抗。
北匈奴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词源与匈奴的分裂历史紧密相关。随着时间的推移,北匈奴的概念在历史文献中逐渐固定,成为研究古代北方民族的重要词汇。
北匈奴在古代**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与汉朝的冲突和交流对中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北匈奴的游牧生活方式、军事战术等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周边地区的文化发展。
北匈奴一词常带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和边疆的荒凉感。在现代人的联想中,可能会想到古代战争、游牧生活、草原风光等。
在历史学*中,北匈奴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通过对北匈奴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与周边民族的关系。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北匈奴的铁骑,踏过草原的寂静,
历史的尘埃,掩不住昔日的辉煌。
在不同语言中,北匈奴的对应词汇可能有所不同,但其历史地位和文化影响是相似的。例如,在蒙古语中,可能会有类似的词汇来描述这一历史群体。
北匈奴作为一个历史词汇,不仅承载了古代*与北方民族的关系,也反映了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流与冲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北匈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古代历史和多元文化的交融。
1.
【北】
方位名。与“南”相对。
【引证】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人坐立皆面明背暗,故以背为南北之北。 、 《老子》。王力按,山北为阴,山南为阳,老子的话等于说万物负背而抱南。-万物负阴而抱阳。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然则北通巫峡。 、 宋·苏轼《石钟山记》-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 《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北向坐。 、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又北向。
【组词】
正北;西北;东北;北邙、 北闱(清代在顺天(今北京)的乡试称“北闱”,在江宁(今南京)的乡试称“南闱”、 北里、 北阙、 北鄙、 北雍、 北邙乡女、 北津
败逃的军队。
【引证】
《战国策·燕策一》-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
2.
【匈】
(形声。从勹,凶声。勹(bāo),裹。本义:胸膛)。
“胸”的古字。
【引证】
《说文》。字亦作胷、作胸-匈,膺也。 、 《素问·腹中论》-胸满。 、 《海内南经》-贯匈国。其为人胸有窍。
3.
【奴】
(会意。从女,从又。女指女奴,又(手)指用手掠夺之。一说又(手)指女奴从事劳动。本义:奴隶;奴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奴,奴婢皆古之罪人也。 、 《周礼·司厉》-其奴,男子入于罪隶,女子入于舂槁。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从群奴而驰。 、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庸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