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11: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11:59
“万赖无声”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万物都没有声音”,形容环境极其安静,没有任何声响。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描绘一种极端的宁静状态,可能是自然环境,也可能是人为营造的安静氛围。
“万赖无声”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汉语中对于“极静”状态的描述传统。在古代文学中,类似的表达常见于诗词和散文中,用以表达作者对宁静的向往或对环境的描绘。
在**文化中,宁静被视为一种美德和理想状态,与道家的“无为而治”和儒家的“中庸之道”有一定的关联。因此,“万赖无声”在文化上承载了对和谐、平静生活的追求。
这个成语给人以平和、安宁的情感反应,让人联想到深邃的自然、内心的宁静或是历史的沉淀。它能够激发人们对静谧生活的向往和对喧嚣世界的反思。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一次深夜的散步中体验到“万赖无声”的感觉,那时四周一片寂静,只有月光和星光相伴,那种宁静让我感到心灵的净化。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万赖无声夜,星辰独自明。心随月光走,梦与星河行。”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夜晚的森林画面,月光洒在静谧的树木上,没有任何声响。听觉上,则是完全的寂静,只有偶尔的微风拂过树叶的沙沙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dead silence”或“pin-drop silence”,虽然都能表达极度的安静,但“万赖无声”更多了一份诗意和深邃。
“万赖无声”这个成语不仅描绘了一种物理状态,更蕴含了文化和情感的深度。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工具,能够帮助我们更精确地传达复杂的情感和场景。通过对这个成语的学和应用,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汉语的丰富性和细腻性。
万赖此俱寂,唯闻钟磬音。
1. 【万】 原为中国古代鲜卑族部落名;后为复姓。
2.
【赖】
(形声。从贝,剌(là)声。本义:得益;赢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赖,赢也。 、 《方言十三》-赖,取也。 、 《国语·周语》。注:“利也。”-先王岂有赖焉。 、 《国语》-相语以利,相示以赖,相陈以知贾。 、 《战国策》-为魏则益,为秦则不赖矣。
【组词】
赖利
3. 【无】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同本义。
4.
【声】
(形声。从耳,殸(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声,音也。 、 《礼记·乐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 《虞书》-声依永律和声。 、 《礼记·郊特牲》-凡声阳也。 、 《诗·齐风·鸡鸣》-苍蝇之声。 、 《诗·小雅·车攻》-有闻无声。 、 柳宗元《永州八记》-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 《孟子·梁惠王下》-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
【组词】
声叉、 声嘶、 声如洪钟、 声振林木、 声动梁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