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5:49: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49:45
“沉思翰藻”是一个汉语成语,由“沉思”和“翰藻”两个词组成。其中,“沉思”指的是深沉的思考,“翰藻”则指文采华丽的辞藻。结合起来,“沉思翰藻”形容一个人在深思熟虑的同时,能够运用华丽的辞藻表达自己的思想。
“沉思翰藻”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其中“沉思”和“翰藻”都是古代汉语中的常用词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逐渐被用来形容那些既有深度思考又有文采表达的人。
在**传统文化中,文人的形象常常与深思熟虑和文采飞扬联系在一起。因此,“沉思翰藻”这个成语在文化和社会背景中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代表了文人墨客的高尚品质。
这个成语给人以庄重、典雅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那些在书房中沉思,笔下生花的文人形象。它激发人们对深度思考和优雅表达的向往。
在学术写作中,我常常努力追求“沉思翰藻”的境界,希望能够在深入研究的同时,用精炼而优雅的语言表达我的观点。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运用:
夜深人静时,我沉思翰藻,
笔下生花,思绪如潮。
想象一个安静的书房,一盏柔和的灯光下,一位文人正沉浸在写作中,笔尖在纸上舞动,发出沙沙的声音。这个场景与“沉思翰藻”的意境相契合。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profound and eloquent”,用来形容那些既有深度又有文采的表达。
“沉思翰藻”这个成语不仅代表了深度思考和优雅表达,也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对文人品质的推崇。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有助于提升我们的语言修养和表达能力。
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
为其以立意纪事为本,非~之比也。
1.
【沉】
(形声。从水,冘(yín)声。甲骨文字形,中间是牛,周围是水,表示把牛沉到水中。商代祭祀用牲的方法。本义:没入水中)。
同本义。
【引证】
《广雅》-沈,没也。 、 《周礼·大宗伯》。注:“川泽曰沈。”-以狸沈祭山林川泽。 、 《诗·小雅·箐箐者莪》-泛泛杨舟,载沉载浮。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组词】
石沉大海;沉溺
2.
【思】
多胡须的样子
【组词】
于思
3.
【翰】
(形声。从羽,倝(gàn)声。本义:天鸡,也叫锦鸡或山鸡)。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翰,天鸡,赤羽也。 、 《逸周书·王会》-蜀人以文翰;文翰者,若皋鸡。
【组词】
翰音
4.
【藻】
(形声。从艸,澡声。本义:藻类植物,古专指水藻)。
同本义 。隐花植物的一大类,没有根、茎、叶等部分的区别,有叶绿素可以自己制造养料,种类很多,海水和淡水里都有。
【引证】
《诗·鲁颂·泮水》-薄采其藻。 、 《左传·隐公三年》。注:“聚藻也。”-蘋蘩蕰藻之菜。 、 《诗·召南·采蘋》-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组词】
藻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