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5:32: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32:13
沉寂:指声音、活动或情感等变得非常安静或不活跃,通常带有某种程度的停滞或衰退的意味。
“沉寂”一词由“沉”和“寂”两个字组成。“沉”字有下沉、深沉的意思,“寂”字则表示安静、孤独。在古代汉语中,“沉寂”多用于形容环境的安静,后来逐渐扩展到形容人的内心状态或社会活动的停滞。
在东方文化中,“沉寂”常与禅宗的静修、冥想相联系,强调内心的平静与外在的宁静。在西方文化中,“沉寂”可能与反思、孤独或悲伤的情绪相关联。
“沉寂”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平静、深沉或略带忧郁。它让人联想到夜晚的宁静、深海的沉默或古老废墟的静谧。
在个人经历中,“沉寂”可能与某个安静的夜晚、一次深度的冥想或一段孤独的旅程相关联,这些经历让人感受到内心的平静与外在的宁静。
诗歌:
月光洒落,大地沉寂,
星辰闪烁,心灵宁静。
在这无言的夜,
我与你,共赴沉寂的梦。
视觉:沉寂的森林、空旷的街道、静谧的湖面。 听觉:深夜的虫鸣、远处的钟声、寂静的呼吸声。
在英语中,“沉寂”可以对应为“silence”或“stillness”,但“silence”更多强调声音的缺失,而“stillness”则强调动作的停止。
“沉寂”是一个富有诗意和深度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外在环境的安静,也反映了内心的平静与深沉。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沉寂”能够丰富我们的词汇选择,增强表达的细腻度和深度。
1.
【沉】
(形声。从水,冘(yín)声。甲骨文字形,中间是牛,周围是水,表示把牛沉到水中。商代祭祀用牲的方法。本义:没入水中)。
同本义。
【引证】
《广雅》-沈,没也。 、 《周礼·大宗伯》。注:“川泽曰沈。”-以狸沈祭山林川泽。 、 《诗·小雅·箐箐者莪》-泛泛杨舟,载沉载浮。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组词】
石沉大海;沉溺
2.
【寂】
(形声。从宀(mián),叔声。本义:静悄悄,没有声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寂,无人声。 、 《四子讲德论》-寂寥宇宙。 、 《老子》-寂兮寥兮,独立不改。 、 《易·系辞上》-寂然不动。 、 柳宗元《永州八记》-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满坐寂然。 、 明·魏学洢《核舟记》-人视端容寂。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俄而寂然。
【组词】
寂寂悄悄、 寂密、 寂天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