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9:43: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9:43:13
词汇“三夷”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源于古代文献,特别是在描述古代周边的非部落或民族时使用。以下是对该词汇的深入学*和分析:
“三夷”字面意思指的是三个外族或异族。在古代文献中,它可能特指某些特定的非**部落或民族。
在古代文献中,“三夷”可能出现在描述边疆民族或对外关系的语境中。例如,在《尚书》、《史记》等古代史书中,可能会提到“三夷”来指代某些特定的外族。
“三夷”的词源可能与古代**的地理观念和民族分类有关。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个词的使用逐渐减少,现代汉语中很少使用。
在古代,“三夷”可能带有一定的贬义,指代那些未开化的外族。这种用法反映了古代的文化中心主义和对外族的偏见。
对于现代人来说,“三夷”可能带来一种历史感和文化差异的联想,同时也可能引发对古代民族关系的思考。
由于“三夷”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个人应用的机会较少。但在历史研究或古代文献的解读中,可能会遇到这个词。
在创作历史题材的小说或剧本时,可以使用“三夷”来营造古代的氛围和背景。
结合古代服饰、建筑或音乐,可以更好地理解“三夷”在古代文化中的意义。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也有类似的词汇来指代外族或异族,如古罗马的“蛮族”。
“三夷”作为一个古代词汇,反映了古代*的民族观念和文化态度。在现代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的历史和文化。
1.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2.
【夷】
(会意。从大从弓。本义:东方之人。即我囯古代对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
同本义 。殷代分布在今山东省,江苏省一带。后來蔑指中原以外的各族。
【引证】
《说文》-夷,东方之人也。从大,从弓,会意,弓所持也。字亦作巳。 、 《後后汉书东夷传》-夷有九种。 、 《书饶典》。马注:“萊夷也。”-宅喁夷。 、 《周礼职方式》-四夷八蠻。
【组词】
夷歌、 夷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