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6:53: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53:37
词汇“却弃”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它似乎是一个组合词,由“却”和“弃”两个字组成。为了深入学习和分析这个词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却弃”可以理解为“拒绝放弃”或“虽然拒绝但最终放弃”。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并不明确,可能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
由于“却弃”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可能较为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它可能用来表达一种复杂的情感或决策过程,例如在面对困难时,虽然内心拒绝放弃,但最终不得不放弃。
由于“却弃”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演变可能没有详细的历史记录。它可能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组合词,由“却”(表示转折)和“弃”(表示放弃)组合而成。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下,“却弃”可能被用来描述一种无奈或妥协的状态,反映了人们在面对现实挑战时的复杂心理。
“却弃”可能带有一种无奈和悲伤的情感反应,让人联想到在坚持与放弃之间的挣扎和痛苦。
在个人生活中,可能会有一些经历让人感受到“却弃”的情感,例如在追求某个目标时,虽然内心不愿意放弃,但最终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放弃。
在诗歌或故事中,可以将“却弃”作为一个主题,探讨人们在面对选择时的内心挣扎和最终的妥协。
结合图片或音乐,可以创造出一种氛围,表达“却弃”所带来的无奈和悲伤,例如使用暗色调的图片和悲伤的音乐。
由于“却弃”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的对应词汇可能较为有限。在其他语言中,可能需要找到类似的表达方式来传达相似的情感和意义。
通过对“却弃”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词汇在表达复杂情感和决策过程中的作用。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1.
【却】
(形声。本作“却”,俗字作“却”。从卩,谷(què)声。卩(jié),象人下跪的样子,即腿骨节屈曲的样子。从“卩”与脚的活动有关。本义: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退也”。-却,节欲也。 、 《考工记·梓人》-却行仄行。 、 《庄子·人间世》-吾行却曲。 、 《战国策·秦策》-怒战栗而却。 、 《仪礼·既夕礼》-却下而载之。 、 《楚辞·愍命》-却骐骥以转运兮。 、 《史记·魏公子列传》-北救赵而却秦。 、 、 《史记·廉颇蔺相列传》-持璧却立。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曳笏却立。
【组词】
退却、 却走、 却还、 却避、 却归、 却略、 却去、 却生、 却立
2.
【弃】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个头向上的婴孩,三点表示羊水,头向上表示逆产。中间是只簸箕 ,下面是两只手。合起来表示将不吉利的逆产儿倒掉之意。小篆写法大同小异。本义:扔掉;抛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弃者,不孝子人所弃也。”-弃,捐也。 、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天之弃商也久矣。 、 王粲《七哀》-抛子弃草间。 、 苏洵《六国论》-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敌弃炮仓皇遁。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子孙弃者。 、 清·周容《芋老人传》-弃其妇。 、 《广东军务记》-弃甲投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