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20:07: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20:07:52
却敌: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击退敌人”或“使敌人退却”。它通常用于军事或战略语境中,指的是通过武力或其他手段迫使敌方撤退或放弃进攻。
文学:在文学作品中,“却敌”可能被用来描述英雄或领袖的英勇行为,如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用计谋却敌。
口语:在日常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如果提到,通常是在讨论历史战役或军事策略时。
专业领域:在军事学、战略学和历史学中,“却敌”是一个重要的概念,用于分析和讨论战争中的战术和策略。
同义词:击退、驱散、迫退
反义词:迎敌、接战、进攻
“却敌”这个词汇源自古代汉语,其字面组合“却”表示退却,“敌”表示敌人。在古代战争文献中常见,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范围逐渐固定在军事和战略领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却敌”常常与英雄主义和智慧联系在一起,是评价将领和领袖能力的重要标准。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汇也反映了人们对和平与安全的渴望。
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战争的激烈场面,以及将领们的智谋和勇气。它可能激发人们对历史的好奇和对英雄的敬仰。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如果涉及到历史讨论或军事话题,它是一个非常精确和有力的表达。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却敌”来描绘一个英雄的形象:
他挥剑如风,却敌千里, 英名永留青史间。
结合古代战争的画面和战鼓声,可以更好地理解“却敌”的含义和情感色彩。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repel the enemy”或“drive back the foe”,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意思相似。
“却敌”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词汇,它在军事和战略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了解这个词汇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能在适当的语境中使用,丰富语言表达。
1.
【却】
(形声。本作“却”,俗字作“却”。从卩,谷(què)声。卩(jié),象人下跪的样子,即腿骨节屈曲的样子。从“卩”与脚的活动有关。本义: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退也”。-却,节欲也。 、 《考工记·梓人》-却行仄行。 、 《庄子·人间世》-吾行却曲。 、 《战国策·秦策》-怒战栗而却。 、 《仪礼·既夕礼》-却下而载之。 、 《楚辞·愍命》-却骐骥以转运兮。 、 《史记·魏公子列传》-北救赵而却秦。 、 、 《史记·廉颇蔺相列传》-持璧却立。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曳笏却立。
【组词】
退却、 却走、 却还、 却避、 却归、 却略、 却去、 却生、 却立
2.
【敌】
(形声。从攴(pū),啇(dí)声。本义:匹敌;对等)。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敌,仇也。 、 《尔雅》-敌,匹也。 、 《战国策·秦策》。注:“强弱等也。”-四国之兵敌。 、 《国语·楚语》-且夫自敌以下。 、 《国语·周语》-敌国宾至。 、 《孙子·谋攻》-敌则能战之。
【组词】
试看天下谁能敌;敌体、 敌礼、 匹敌、 势均力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