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8:24: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8:24:28
却坐:这个词汇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字面意思可能是“拒绝坐下”或“坐下后又站起来”。在古代文献中,可能指的是一种礼仪行为,表示拒绝接受某种待遇或地位。
文学:在古典文学中,“却坐”可能用于描述某人在正式场合中拒绝坐下的行为,表达其谦逊或不接受某种待遇。 口语:在现代口语中,这个词汇不常用,可能被更简单的表达方式如“不坐”或“站起来”所替代。 专业领域:在礼仪学或古代文献研究中,可能会讨论“却坐”的具体含义和历史背景。
同义词:拒绝坐下、站起来 反义词:坐下、就座
“却坐”可能源自古代汉语,用于描述一种特定的礼仪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被更简单的表达方式所替代。
在古代**,礼仪非常重要,“却坐”可能是一种表达谦逊或拒绝的方式。在现代社会,这种行为可能不再常见,但仍可能在某些传统或正式场合中见到。
“却坐”可能给人一种谦逊、谨慎或不自信的印象。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表达一种坚定或拒绝的态度。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不会经常使用“却坐”这个词汇,但如果在阅读古代文献时遇到,我会理解其背后的礼仪和文化含义。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却坐”来表达一种内心的挣扎或犹豫:
月光下,他却坐于石阶,
心中波澜,不愿沉沦。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在宴会上却坐的场景,表达其内心的不安或拒绝。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段轻柔而忧郁的旋律,增强这种情感氛围。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却坐”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方式可能存在,用于描述拒绝坐下的行为。
“却坐”是一个具有特定文化背景和历史含义的词汇。虽然在现代口语中不常用,但在学*和理解古代文献时,了解其含义和用法仍然很重要。这个词汇提醒我们,语言是不断演变的,每个词汇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1.
【却】
(形声。本作“却”,俗字作“却”。从卩,谷(què)声。卩(jié),象人下跪的样子,即腿骨节屈曲的样子。从“卩”与脚的活动有关。本义: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退也”。-却,节欲也。 、 《考工记·梓人》-却行仄行。 、 《庄子·人间世》-吾行却曲。 、 《战国策·秦策》-怒战栗而却。 、 《仪礼·既夕礼》-却下而载之。 、 《楚辞·愍命》-却骐骥以转运兮。 、 《史记·魏公子列传》-北救赵而却秦。 、 、 《史记·廉颇蔺相列传》-持璧却立。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曳笏却立。
【组词】
退却、 却走、 却还、 却避、 却归、 却略、 却去、 却生、 却立
2.
【坐】
(会意。《说文》古文作象形字,象两人坐在土上。本义:人的止息方式之一。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
同本义。
【引证】
林义光《文源》-像二人对坐土形。 、 《礼记·曲记》。疏:“坐通名跪,跪名不通坐也。”-坐而迁之。 、 《礼记·玉藻》-退而坐,取屦。 、 《礼记·少仪》-受立、授立,不坐。 、 《礼记·乐记》。疏:“坐,跪也。”-武坐致右宪王。 、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注:“膝行也。”按,坐者,尻也,处也。古席地而坐,膝着席而下其臀曰坐,耸其体曰跪。跪,亦谓之启。跪可言坐,坐不可言跪也。-坐行而入。 、 《史记·魏公子列传》-侯生坐上坐。 、 《书·太早上》-坐以待旦。 、 《礼记·玉藻》-坐如尸。 、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项伯东向坐,亚夫南向坐。 、 《战国策·魏策》-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喻矣。 、 《论语·乡党》-席不正不坐。 、 《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坐语未讫。